記者13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創新團隊研究發現,有機肥的施用有助于土壤更有效地“鎖定”碳。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上。
土壤碳庫的微小變化可以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產生重大影響。而施用有機肥是提高土壤有機碳固存的一種有效且廣泛應用的方法。但是,施用有機肥時土壤中有機碳分解對溫度驟增的響應仍然知之甚少。
“我們研究了在23年連續施用有機肥的情況下,溫度變化以及植物殘留物,對土壤有機碳化學成分、土壤呼吸和微生物群落的影響。研究發現,與未施肥的土壤相比,施用有機肥使土壤有機碳的頑固性指數(即脂族性和芳香性)分別降低了17.45%和21.77%,同時使原生土壤有機碳分解、植物殘留物分解和激發效應的溫度敏感性分別降低了12.98%、15.98%和52.83%。”論文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研究員宋阿琳告訴記者。
研究顯示,在施用有機肥的土壤中,受到溫度升高影響的化能異養細菌和真菌的數量相對較少,而能夠自行利用化學能進行生長的奇古菌門則相對更為豐富。同時,相較于沒有施肥或僅施用化學肥料的土壤,有機肥料的使用顯著增強了土壤微生物網絡的穩定性。在這些施用有機肥的土壤中,對溫度上升敏感的生物群體間存在更多的相互抑制作用。“這些發現表明,有機肥的使用能有效減少因環境溫度驟升導致的土壤有機碳損失。這是因為有機肥降低了土壤有機碳的穩定性,減少了因溫度上升而活躍的微生物數量,同時豐富了微生物的多樣性,特別是增強了奇古菌門對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宋阿琳解釋。
“這項研究為農業土壤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助于制定既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又能提高耕地有機碳固存能力的可行方案。同時,它對于預測全球變化背景下,耕地碳庫的動態變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宋阿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