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報]北京烤鴨再不用“填鴨”
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調研畜禽種源保護與利用工作時強調,要“大力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作為畜牧業發展的“芯片”,畜禽種業,是畜牧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畜牧業競爭的焦點。1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科技創新引領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秦玉昌表示,我國畜禽種業自主創新水平和種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核心種源自給率超75%
“良種作為畜牧業的源頭,決定了產業鏈的質量和效率,是我國現代畜牧業建設中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畜禽種業自主創新水平和種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為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介紹說,畜牧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支柱產業,肉蛋奶是百姓“菜籃子”的重要品種,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2020年我國肉類產量7639萬噸、禽蛋產量3468萬噸;牛奶產量3440萬噸。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實現了原產地與異地保護相結合、活體保護與遺傳材料保存相補充、國家與地方相銜接,建成了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199個,省級場、區、庫458個,保護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我國是世界上畜禽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年版)》收錄畜禽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入品種及配套系948個。
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秦玉昌表示,在科技部和農業農村部指導下,依托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建立的國家家養動物種質資源庫,聯合科研院校和種業企業,建設和完善了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共享服務平臺網絡,實現了777個畜禽品種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共享;以冷凍精液、冷凍胚胎和體細胞等形式長期保存了300多個地方畜禽品種種質資源,大幅度提升了我國畜禽種質資源保存的多樣性;對收集資源進行了基本性狀鑒定,篩選出一批高產、優質和抗逆性強的種質資源,支持了一系列重要畜禽新品種的培育。
一批自主創新技術不再“卡脖子”
烤鴨是北京特色食品,烤鴨所用的鴨子,需要較高的皮脂率,這樣在烤制的過程中,才不會變得干硬。在過去,為了讓鴨子生長出足夠的皮脂,養殖過程中一般都用“填鴨”的飼養方式。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強制育肥的方式,在效率、成本、動物福利等方面,都遇到了許多問題。
據了解,目前,中國農業科學院牧醫所已經育成“烤鴨專用配套系”,不再采用傳統填鴨方式。牧醫所水禽育種與營養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周正奎介紹,“新品種是以北京鴨為素材,通過分子生物技術,鑒定出其中和體脂積累、體型變大等有關的基因,加以利用,最終育成可以通過常規飼喂,就能滿足烤鴨行業需要的北京鴨。新品種除了不再使用填鴨的飼喂方式外,生長時間、體型、體脂等都和原來的相近”。
烤鴨只是肉鴨品種的一種,據介紹,科研人員還基于北京鴨,育成了兩個適合加工的瘦肉型肉鴨配套系,兩個配套系均具有胸腿肉率高、皮脂率低的優良特性。其中,“中畜草原白羽肉鴨”生長快,適合整鴨食品加工,“中新白羽肉鴨”適合分割加工。
在雞的育種方面,科學家們培育出了“栗園油雞蛋雞”和“京星黃雞103”肉雞配套系,兩個配套系都是以北京油雞為素材,但其產蛋量、繁殖力和飼料轉化效率都有顯著提高。
在肉牛育種方面,以西門塔爾牛與我國本地黃牛雜交培育的肉牛新品種“華西牛”(暫定名),計劃于2022年前通過國家新品種審定,這一新品種,在未來或將打破肉牛種質主要依賴從國外進口的局面。
在羊育種方面,培育了“高山美利奴羊”,填補了高海拔生態區細型細毛羊品種的空白,實現了我國高山細毛羊培育的重大突破。與地方聯合培育了“魯西黑頭羊”新品種,適應我國北方農區舍飼養殖。
特定領域需攻堅
建設禽畜種業“生命銀行”
發布會上,多位育種專家表示,目前在一些特定的領域中,種質、技術等方面的卡脖子問題確實還存在。
“我國禽畜核心種源基本實現了自給,目前最大的短板還是在白羽肉雞的育種工作。目前我國的白羽肉雞種源全部依賴進口。”秦玉昌表示,中國的肉雞品種中,目前占過半市場份額的白羽肉雞仍是國外品種,而本土的黃雞和817肉雜雞則占比略低。
肉牛育種同樣如此,我國肉牛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興起,積累時間很短,種質資源保存、技術開發等同樣起步很晚,積累較少,種公牛依靠進口的現象仍較為普遍。
此外,在基因編輯底層技術、育種芯片制造等領域,我國仍存在短板,也同樣是未來需要繼續攻克的技術領域。
“發展的實踐證明,育種是高新技術,是一項時間長、見效慢、投入高、風險大的工作。”秦玉昌告訴記者,只追求“短平快”的,很難獲得長期可持續發展。育種是系統工程,需要產、學、研緊密合作,但實施主體是企業,需要企業決策者從戰略、資金、團隊組建等方面給予高度和長期支持。
“畜牧生產力的突破和跨越,總是以良種革命為先導。如果沒有良種發展的新突破,就不可能有整個畜牧業發展的新跨越。”秦玉昌認為,我國禽畜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形勢嚴峻而緊迫,應清醒認識到,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依然不是種質資源強國,尤其是近年來,受內外部環境變化的疊加影響,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工作仍面臨著嚴峻挑戰。
“加快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項目立項和建設,實現我國畜禽種質資源長期戰略保存的核心功能。”秦玉昌表示,“十四五”期間力爭將資源庫建成全球保存畜禽種質資源總量最多、品種最全、體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打造畜禽種質資源戰略保存的“全球庫”,成為世界領先的資源創新中心,為我國現代種業自主創新和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