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十三五”期間, 我國科學家在作物種業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突破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部分研究領域已處于世界引領地位,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的全鏈條創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李新海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事關國家核心創新能力和國際戰略地位。針對我國農業生物育種原始創新不足,種源對外依存度高,部分種源被國外壟斷的狀況,加強農業生物基礎研究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基礎和關鍵。
據他介紹,我國自1998年參與國際水稻基因組測序計劃以來,在作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的實力不斷增強,并呈現出從參與到領導、從研究非主要作物到主要作物、從研究地區性作物到全球性作物的態勢,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
此外,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我國已經實現對重要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大豆、油菜、棉花、蔬菜等作物基因組的測序或重測序,深入闡析基因組變異、染色體重組、基因組選擇與馴化機制;作物演化與性狀形成機理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我國科學家已解析種質資源多樣性演化機制等具有重大育種價值的新基因。
李新海透露,“十四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重點突破作物高光效和生物固氮的生物學基礎研究;重點開展作物重要性狀形成與環境適應性機理研究;闡明作物雜種優勢形成的生物學基礎;系統研究作物優異種質形成與演化規律;推進作物設計育種技術基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