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0月8日電 記者胡其峰8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歷經我國農業科研人員26年潛心研究完成的“棉花抗黃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成果日前通過專家鑒定。這一科研成果結束了我國棉花不抗黃萎病的歷史,對保障我國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相關學科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棉花黃萎病是危害棉花生產的主要病害之一,被稱為“棉花癌癥”。中科院院士朱玉賢、中國工程院院士喻樹迅等棉花領域權威專家表示,上述科研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人工高壓復合動態病圃抗黃萎病鑒定、檢測技術和棉花抗黃萎病新品種選育技術居國際領先地位。
據課題主持人、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員戴小楓介紹,在多年的攻關中,課題組科研人員突破了以往田間抗黃萎病鑒定缺乏可有效利用的抗原和抗性快速檢測技術難題,創建了人工高壓復合動態病圃篩選與分子標記輔助聚合抗病育種技術體系,創制出我國第一個高抗黃萎病的棉花新種質“中植372”;以“中植372”為骨干親本,培育出新種質、新材料、新品系128個,選育出國審棉花品種7個、省審棉花品種6個,培育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我國第一個抗黃萎病、對枯萎病免疫和高抗棉鈴蟲的“三抗”棉花新品種“中植棉2號”,填補了國內外空白。“中植棉2號”先后成為農業部和多個省的主導種植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