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這個體長才8~20毫米的生物,居然與人類的命運生死與共
在怒族的神話里,把蜜蜂當作圖騰崇拜:遠古時代,天降群蜂,歇在怒江邊上的加拉底村,蜂與蛇交配,遂生下怒族的女始祖茂充英。在西方,蜂蜜直接促成了“蜜月”習俗的誕生:公元前500年的英國條頓族,為避免“搶婚”惡俗,新婚夫婦逃至荒山野嶺,以采食蜂蜜最終得以相守,后來的人們遂將婚后在外以食蜜度日的第一個月稱為“蜜月”。
多少年過去了,不管早已脫離蠻荒的后人是否真正懂得蜜蜂存在的意義,都或多或少與其邂逅過。而當這個體長才8~20毫米的生物作為一座博物館獨立展示的內容時,我們似乎就此發現了世界上最神秘、耐人尋味的奇幻物種。
不論你是僅僅基于好奇,還是想為自己的昆蟲生物學論文獲得寫作靈感,中國蜜蜂博物館都不容錯過。它是北京最小的博物館之一,展廳面積僅150平方米,位于風景美麗的北京植物園內,古剎臥佛寺西側,周圍山巒起伏,常年植被茂密,鮮花盛開。館舍為朱門青瓦的中式仿古建平房,小院內的石板路,灰墻外的海棠園,讓人信步閑庭而胸有詩書氣:“養蜂東籬下,悠然見香山”。
蜜蜂博物館的展品不多卻精。展館入口有蜜蜂觀察箱,一大塊透明玻璃罩住,成百上千只活生生的蜜蜂就在人前展示自己的生活起居:造巢脾、釀蜜、產漿、飼喂幼蟲、保溫、清掃蜂房。分工明確、井井有條,不小心夭折的幼蜂還會被拖出箱外,使你懷疑蜂界是否也存在喪葬禮儀。對于嬰幼蜂的愛憐保護,蜜蜂絲毫不亞于人類。育蟲區的溫度始終保持在33℃~36℃之間,如果溫度低于此限,一部分蜜蜂就充當“產熱蜂”,通過吸食蜂蜜,運動胸部肌肉產生熱量,其他蜜蜂則形成保溫屏障。而一旦蜂巢太熱,蜜蜂就外出采水,將水滴撒布巢內,并用翅膀扇風,產生氣流,使水分蒸發降溫。
館內多用壁畫向游客保持著開放的態度,漫畫、照片和文字娓娓道出幾千年來蜜蜂與人類的來往。遠古的人類從自然界中獲得的最甜美的食物就屬蜂蜜了,人類在采食自然蜂蜜的同時漸漸學會了飼養,公元前3000年時的古埃及人把蜜蜂飼養在陶罐蜂窩中,在尼羅河轉地放蜂,我國也有兩到三千年的養蜂歷史,《山海經》里畫了一個雙頭人,旁邊是兩只蜜蜂,稱他為蜂蜜之爐,這可能是對原始養蜂桶的最早描述。
三間不大的展廳里,有些展物承載著過去的回憶,比如西雙版納土法飼養小蜜蜂的木制蜂桶;有些展物則代表著時間的痕跡,比如那塊可以用放大鏡清晰觀察距今已有2300多萬年的蜜蜂化石;還有些展物則直接陳列出死亡,比如各種蜜蜂標本。除去這些歷史痕跡外,還有直接造福了人類的蜂蜜、蜂王漿、蜂花粉及蜂膠等。在這里,我才知道釀蜜是一項十分辛苦的工作,蜜蜂采訪1100~1446朵花才能獲得1蜜囊花蜜,在流蜜期間1只蜜蜂平均日采集10次,每次載蜜量平均為其體重的一半,一生只能為人類提供0.6克蜂蜜。
不知你仔細留意過蜜蜂沒有,但在愛因斯坦眼中:“沒有蜜蜂,就沒有授粉,就沒有植物,沒有動物,也就沒有人類,如果蜜蜂從世界上消失了,人類生存的時間就可能只有四年了”。不起眼的蜜蜂,居然與人類的命運生死與共,游歷這座博物館,你能知道更多蜜蜂的模樣。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