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田里推廣誘捕箱綠色防控技術。王方攝
▲山東武城縣農業局局長張學豐在向前來考察的專家介紹情況。 中國農科院供圖
安徽渦陽,位于沒有高鐵、沒有動車、沒有高速公路的淮北平原偏遠腹地,是一個有著230萬畝耕地的農業大縣,屬經濟欠發達地區。
該縣處于黃泛區,地勢低洼;土壤屬于砂礓黑土,旱了堅硬龜裂,濕了發黏,適耕時間短;旱澇頻繁,澇災多于旱災,抗旱灌溉系統設施薄弱,靠天吃飯。這里是我國南北過渡帶半濕潤區的旱作農業典型代表,屬于黃淮中低產田區。
然而,就在6月9日,2015年安徽小麥最高單產紀錄在這里誕生——實收平均畝產758.5公斤。令人拍案,也令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其發生蛻變?
不僅僅在安徽渦陽,山東武城10萬畝大方田上小麥同樣喜獲豐收。這兩處麥田里,涌動著同一股力量,那便是科技帶來的糧食綠色高產。
妙手回春 “第二糧倉”在黃淮
2013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農業資源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正斌應安徽省同豐種業有限公司的邀請,到渦陽考察小麥育種。
“當時我坐火車一路南下,沿途經過河北、山東、河南到達安徽。鐵路線兩側的小麥在其他省地界生長得很好,怎么到了安徽就長勢不好了呢?”張正斌納悶,也許是當地的自然環境不好。
結果到了渦陽,張正斌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渦陽沒有噸糧田不僅僅是自然條件的錯。該縣光溫水資源相對豐富,有830毫米的年降水量,地下水資源豐富;常年有200萬畝的小麥種植,是優質強筋小麥高產區。張正斌說:“本來可以更好的。”
他認為,這里及黃淮南片地區,包括淮北、蘇北、魯西南、豫東南,可以在短期內實現噸糧田,減輕黃淮北片因為超采地下水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和對國家糧食安全影響的壓力,向國家建議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黃淮南片糧倉。
張正斌將此次調研的報告匯總成文,受到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2014年6月,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到安徽省調研科技支撐糧食安全,并提出在黃淮南片建設第二糧倉。隨后,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計劃(STS)立項支持“淮北科技增糧縣域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
張正斌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道:“項目組在渦陽縣陳大鎮和楚店鎮5萬畝高產示范區進行了小麥綠色提質增效高產示范,主要措施有,旋耕+秸稈還田+播種施(環保控失)肥一體化+優質抗病小麥品種+環保控失除草劑和農藥+一噴三防。”
今年5月初,在渦陽示范現場會上看到長勢喜人的小麥,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段子淵表示,一定要把試驗示范工作與示范區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聯合地方科研院所,為農業生產解決實際問題,推廣綠色環保技術和產品,確保實現提質增效和噸糧田建設的項目目標。
如其所愿,在各方支持下,技術人員做到了。“在淮北旱作條件下,和農民常規種植相比,5個旱地萬畝示范片畝增產率9.7 %以上、畝增產56.08公斤,創淮北旱地小麥畝產高產紀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張正斌說。
渦陽縣農委副主任史曉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渦陽連續11年都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今年又取得這樣的好收成,非常高興。主要得益于技術模式攻關。”
集成示范 把增產技術打包
500公里之外,山東武城,在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技術支撐下,糧食高產創建示范方內開展全年“十萬畝噸半糧”綠色增產綜合技術模式攻關,與安徽渦陽項目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麥高產是多項技術的集成,不是靠任何一項單項技術就能達到的。為此,我們在生產實踐中推廣‘農機農藝八配套、科學施肥四精準’技術,為糧食高產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在山東省德州市政府的掛職干部高玉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八配套,即優良品種優質包衣種子+秸稈還田+深松免耕寬幅精播+科學施肥+普澆越冬水+綠色防控+全程機械化+全程信息化;四精準,即增施有機肥+多層施用配方肥種肥同播+氮肥后移+葉面施肥。
何為綠色?在小麥示范方現場,武城縣農業局局長張學豐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綠色與科學在小麥生長的每一個節點上都有所體現。“很多種植方法農民也知道,但用得不夠科學,效果出不來。”
他舉例說,普澆越冬水在11月下旬的小雪節氣進行,而此時農民在外打工不愿回來或不澆,“這便是一種不科學的觀念”。這項能使小麥增產的簡便易行的措施,不僅可以起到冬水春用、防止春旱的作用,還可以踏實土壤,防止凍害死苗,消滅越冬害蟲,加速土壤有機物分解,為壯苗過冬、春季返青創造良好條件。
農民常在春節后小麥剛返青時施氮肥,而氮肥后移就是把傳統的追肥時間適當后移至小麥拔節中后期或旗葉露尖時。“就像人在最餓的12點吃午飯,要比11點吃吸收好,下午也不餓。能在小麥生長后期延緩衰老,提高粒重,這是科學。”地壯苗壯,如同人的免疫力提高,會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頻次和用量,也是綠色。
綠色防控技術在麥田里拉起了一張無形的大網,讓紅蜘蛛、蚜蟲、棉鈴蟲等無處可逃。如中國農業科學院與山東農業大學研發的推—拉綠色生物防控技術。麥田中豎立著直徑10厘米的帶孔小盒,內置藥包,即蚜蟲報警激素緩釋器。“蚜蟲聞到這種味道就會往外躲,‘推’出害蟲;揮發物還能吸引蚜蟲天敵種群,‘拉’來天敵。”
武城縣為民糧棉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李慶雙告訴記者: “我社2000畝土地,以前請人打一次藥,人工費、農藥費要花2萬元。現在利用綠色防控技術,種一季小麥可以少打兩次藥,4萬元就這樣省下了。”
農技推廣 讓農民快樂種田
6月初,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武城示范現場會上指出:“十萬畝推廣意義重大,體現了我們的示范是力求怎么實用,而不是在搞一些轟動效應、眼球效應。”他強調,要讓農民接受農業科技推廣;所有技術設施、操作規程,都是農民所接受的。
值得一提的是,“農機農藝八配套”之一為全程信息化。中國農業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研發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云平臺,今年首次應用于山東省武城縣農技推廣中,建立了“農技云平臺+農技專家+農技指導員+科技示范戶+農戶”的農技推廣網絡,為農民提供高效便捷、簡明直觀、雙向互動的農技推廣服務。
“目前,農業信息技術平臺已擁有縣級技術指導員72人,每人負責指導科技示范戶10戶。全縣建立科技示范戶720戶,這720戶科技示范戶每戶輻射帶動20戶農戶。”張學豐向記者介紹。
“這樣,整個農業信息平臺就輻射帶動全縣14400戶農民,可以直接通過信息平臺與專家交流,獲取農業科技高新技術。”他說,利用這種新增加的服務模式,力求實現信息到村、服務到人、技術到田。
當然,武城縣也一直堅持傳統的農技推廣模式。張學豐介紹,通過在縣電視臺、縣廣播電臺分別開辟《現代農業》和《農業天地》欄目,每兩周一次進行推廣;“科技趕大集”,每到一個種植環節,基層人員就在農貿市場上發放農業技術明白紙;農技推廣還少不了村里大喇叭的功勞。
李慶雙笑著說:“農技推廣人員去我的地里比自己這個社長去得還勤呢。”張學豐則回復道:“集成化的農業技術農民學起來麻不麻煩,就體現在我們服務到不到位上。只要我們的服務到位了,農民科學管理、快樂種田就不麻煩了。”
而對于山東省德州市農業科學院院長賀洪軍來說,如何讓先進的技術本土化更為關鍵。“舉個例子,魯西南和魯西北每畝所用小麥種子數量就不盡相同。讓農機農藝在不同的地方‘水土相服’,讓科技成果落地、服務地方‘三農’,是我們地方農科院的重要工作。”他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對于基層的農技推廣工作,高玉林感觸頗深。“以前我的工作是在實驗室里帶學生、發論文。如今到了田間,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感受很深。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不在科學家,而在地方政府和基層農技推廣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