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9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河北省沽源縣舉辦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現場觀摩會。現場聽取了項目總體情況介紹,觀摩了馬鈴薯聯合收割機收獲演示和馬鈴薯品種展示。結果表明,項目示范區測產產量每畝3000公斤以上,增產20%,節約人工成本250元以上,農藥減施約10%,實際用水量60噸/畝,綜合經濟效益約為每畝2000元。雷茂良副院長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成果轉化局局長袁龍江主持。
雷茂良充分肯定了項目組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他指出,從項目示范展示的效果看,取得的成果可以用“三提高、一降低”來概括,通過優質高產品種篩選和脫毒種薯的應用,對提高單產效果顯著;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分高效利用技術和農藥減施高效利用技術,提高了水肥藥的利用效率和綜合經濟效益,促進了馬鈴薯綠色生產和農業環境的改善;通過機械化種植技術,提高了馬鈴薯種植過程的機械化程度,節約了人工成本。而以生粉為基本原料的主食化產品加工技術創新,降低了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生產成本。該技術模式的構建與推廣,將大幅度提高北方一季作區馬鈴薯的生產水平和種植效益,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發展目標,對我國現代農業和馬鈴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項目首席專家、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所熊興耀研究員介紹,針對馬鈴薯單位面積產量低,主食產品加工專用型品種缺乏,脫毒種薯應用率低,水肥藥利用效率亟待提高,農機農藝融合仍需加強,適合中國消費市場的主食產品及其加工技術還需規模研發等一系列影響馬鈴薯產業發展的問題,2015年在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持下,蔬菜所組織資劃所、植保所、農機化所、加工所的相關專家組成攻關團隊,開展了“馬鈴薯綠色增產增效技術集成生產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的研究工作,在全國不同生態區布局了5個示范基地,集成了高產優質品種、種薯脫毒快繁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水分高效利用技術、農藥減施高效利用技術、機械化高效種植技術、主食化產品加工技術等7項核心技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農業部科教司推廣處副處長徐立群、張家口市委副書記王景武,院辦公室副主任姜梅林、蔬菜所所長孫日飛、副所長胡鴻,農機化所副所長胡志超,以及來自農業部農技推廣中心,中國農科院蔬菜所、植保所、資劃所、加工所、營養所、農機化所,當地企業代表和專家共計50余人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