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巧用秸稈 精種大豆
6月麥收之后,記者驅車進入安徽省宿州市,很快就發現道路兩側掛著一道道標語橫幅。措辭各式各樣,或嚴厲或溫情,目的只有一個,即勸阻農民焚燒秸稈。
據了解,黃淮海地區是我國大豆主產區之一,播種面積約占全國大豆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該地區大豆一般在冬小麥收獲后播種,“麥熟一響,虎口奪糧”。然而,小麥機械化收獲后留茬高,大量的秸稈拋撒在田間,嚴重影響大豆播種質量,導致普遍性的缺苗斷壟,產量低、效益差,農民無奈之下只好將麥秸一燒了之。
“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麥茬秸稈處理難,一是大豆播種效益差。”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帶領團隊在調研中發現,利國利民的秸稈禁燒并不受農民歡迎。因為禁燒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種地的問題。而對于麥茬播種的處理辦法,各地進行了很多嘗試,如人工清理秸稈及進行復雜的粉碎、旋耕作業等,但效果均不理想。
秸稈還田是好事,要做到科學還田卻不是件容易事。宿州當地一位農民告訴記者:“季季還田,季季減產。當季的秸稈不是寶,反而是害。”比如,將秸稈旋入土壤,不僅影響播種質量,而且容易出現跑墑、秸稈腐解與大豆爭氮、病蟲害加重等問題。
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經過8年的科學試驗和聯合攻關,提出了麥茬夏大豆秸稈覆蓋栽培技術模式,研制出麥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機樣機,形成了農機、農藝、配套品種有機結合、高度輕簡化的麥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種技術體系。
在6月11日于安徽宿州舉行的現場會上,記者了解到其核心技術是,耐密抗倒品種和種子精選、根瘤菌劑拌種、藥肥一體側深施入、精量播種、復配除草劑封閉、秸稈覆蓋。
記者看到,這臺播種機從30厘米高的麥秸留茬上駛過后,全部秸稈和部分麥茬橫向向左拔出,種子入土4~5厘米,藥肥在其側面5~8厘米處入土8厘米,每顆種子相隔8~10厘米。當播種機返回播種下一行時,拔出的秸稈又被均勻覆蓋在剛才的播種帶上。
“這是一項集社會、生態、經濟效益于一體的系統工程。”東北農業大學教授、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陳海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配套機具可將側向拋秸、分層施肥、精量播種、覆土鎮壓、封閉除草、秸稈覆蓋等6項作業一次性完成。”他表示,精耕細作保證了大籽粒谷物如大豆、花生等的播種質量,也減少了人工和動力投入。
據介紹,該技術體系優勢明顯。播種后田間均勻覆蓋秸稈,通過性良好,大豆出苗容易且整齊,雜草得到控制,種床環境改善,土壤水肥得以有效保持,大豆生產良好;也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減少了農藥施用量。不僅如此,在大豆生長期內逐步腐解的地表秸稈,又可為下茬作物提供豐富的有機質。
該技術受到黃淮海地區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民群眾的廣泛歡迎。安徽農民紀永民高興地說:“采用這項技術同時解決了苗和工的問題,我每畝大豆能增產40公斤,還省下了7~10個工。苗早、苗齊、苗勻、苗壯,后期也不用均苗、間苗了。”
實踐證明,該技術體系是基于秸稈還田的土壤培肥制度和高度輕簡化的節本生產體系,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黃淮海地區農業生產的麥秸處理、大豆保苗和土壤培肥難題,增產增收效果顯著。經測算,應用該技術可使大豆畝產均增產15~20公斤,增效70~140元。
據悉,從2012年起,該技術被農業部推介為主推技術,在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安徽等夏大豆主產區進行全面示范、推廣。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