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 提升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讓主題教育真正走深走實,我們深入調查研究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問題。
總體來看,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在以下三個方面還有待提升。
一是從創新鏈條來看,存在農業科技前端基礎研究和后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兩大短板。我國雖是農業技術研發大國,但在許多方面并非核心技術策源地。我國農業高新技術單項成果豐碩,但技術集成化能力和產業化能力弱,存在農業科技創新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不匹配等問題。
二是從創新主體來看,存在院校間職責不清和涉農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突出的問題。農業科研院所和農業高等學校普遍開展從基礎到應用的全鏈條科技創新,職責分工不明確、學科結構趨同化、科研目標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
三是從創新支撐條件來看,存在農業科技投入不足和體制改革進程較緩慢的問題。我國農業科技具有基礎性、公共性、社會性三大屬性。盡管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已經在提高間接費用比例,但就農業科技的公益性地位來說,創新主體履行職責使命的投入支撐仍顯不足。
未來,我們在準確把握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和方向上還需進一步加大力量。
一是要持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創新農業技術服務模式。進一步優化農業基礎研究領域布局,重點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合成生物、耕地質量等領域,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重點支持“從0到1”的農業原始性基礎研究,鼓勵“無人區”領域的探索研究,努力在重大科技原始創新和前沿技術突破上搶占先機。通過在基層鄉鎮機構設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農技專崗,進一步整合各方人力資源,從農業鄉土專家、種養能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技術骨干、公費農科生中培養人才來充實基層農技人員力量,加強各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能力建設。堅持統分結合,鼓勵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創新市場化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廣泛開展面向小農戶的社會化服務。
二是重塑中國特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強化各創新主體職責定位。優化頂層設計,進一步明確不同創新主體、不同層級農業科研機構的功能定位。按照“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各類科技創新主體—各區域層級科技力量”三種類型創新主體,強化農業科技資源的布局,提高農業科技創新效率。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構建使命導向的國家農業戰略科技力量,強化農業高等學校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高水平農業科研機構的骨干引領作用。重點培育一批大型中央國有涉農企業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扶持一批科技型骨干涉農企業成為創新的重要發源地,支持中小微涉農企業創新發展。構建內外貫通的開放創新體系,支持中央國有涉農企業、民營科技型骨干涉農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
三是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能力建設,改革項目形成機制和農業科技投入機制。在項目設立中,將重大技術攻關、薄弱環節補短板和農業“火花技術”清單相關的內容納入重點考慮范圍。在項目考核中,建立以關鍵節點標注性進展和市場化應用評價為導向的項目目標設置和驗收機制,建立獨立的、具有標準化應用場景的技術性能測試、評價、示范機制,建立以用戶端為主導的品種、裝備、技術推廣應用補貼機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主體作用,根據不同類型項目的特點,探索多元化項目管理模式。建議在國家財政科技預算與“三農”投入預算中,提升農業科技財政投入比重,擴大農業“綠箱”政策中一般性科技服務的支出比重,在“三農”常規補貼目錄中確立關鍵核心技術產品應用轉化的補貼政策,讓創新主體有條件有能力去履行職責使命,做好主責主業。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