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 張斌供圖
相距100米的兩個剖面(平地):左圖為退耕還林的黑土層105厘米;右圖為長期種植農作物黑土層85厘米。張斌供圖
對人類可持續發展而言,黑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土壤類型。早期過度開墾和不合理利用使得黑土資源在全球范圍內不同時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現象,并導致糧食減產。
全球范圍內,我國黑土資源大規模開墾利用歷史最短,糧食產能增加最快。目前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退化現象,黑土地保護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關注。
8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以下簡稱黑土地保護法)正式實施,其系統闡明了黑土地保護的對象、主體責任、投入保障、科技支撐作用以及黑土地破壞的懲罰措施。
新法實施對黑土地保護有何重要意義?科技力量將在新法實施中發揮什么作用?《中國科學報》為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全球首部特定土壤類型的國家級法律文件
“在不同土壤類型中,黑土有機質含量最高、黑土層深厚,土壤肥力和固碳能力均最大。”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斌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我國黑土地主要分布在黑龍江省、吉林省和遼寧省大部分地區及內蒙古自治區東部,面積約為109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約為2.78億畝。該地區糧食產量和商品量分別占全國1/4,糧食調出量約占全國1/3,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保護我國黑土地及其糧食產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出臺了多項加強黑土地保護的特殊政策措施,重點實施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少免耕、深松耕、侵蝕溝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及輪作休耕等黑土保護和治理措施。
張斌介紹,這些計劃和方案提出,到2025年實施以少免耕秸稈還田為主要內容的保護性耕作1.4億畝,在2021~2025年間通過土壤侵蝕防治、農田基礎設施建設、肥沃耕作層培育等措施實現黑土耕地保護利用面積1億畝,其中包括建成標準化示范面積1800萬畝和高標準農田5000萬畝。到“十四五”末黑土地保護區耕地質量明顯提升,有效遏制黑土耕地“變薄、變瘦、變硬”退化趨勢,防治水土流失,基本構建形成持續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的長效機制。
“制定黑土地保護法,就是將黑土地保護政策措施上升為法律制度。”張斌說,這部法的頒布對于強化黑土地產糧作用,保護、治理和修復黑土地,確保黑土地資源及其質量,促進東北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全球首部關于特定土壤類型的國家級法律文件,通過法律建設的手段對促進全國乃至全球土壤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實現我國和全人類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極強的示范作用。”張斌說。
黑土地保護法的制定頒布和實施,充分體現了我國對黑土地利用及其保護的重要性、迫切性和長久性的深刻認識。這部法明確了黑土地保護內容包括耕地資源和地力、耕地生態環境以及耕地糧食產能,強調縣級規劃動態平衡黑土地在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中的重要作用;黑土地的保護多方責權共擔,引導建立政府主導、農民實施和多元參與的黑土地保護格局,強調各種協調機制的重要性;建立黑土地保護的長期財政投入保障機制,提出建立糧食主銷區跨區域的資金支持黑土地保護機制,具有重大創新性;明確各級政府在黑土地利用、保護、質量和修復等方面建設目標、主要措施和實施方案,強調對科技支撐能力建設的支持,強調調查和監測體系,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治理,用地養地種植、耕作、施肥及其他環境友好管理制度建設;明確對黑土地保護做出重大貢獻的獎勵、黑土保護主導方責任的考核監督及對黑土資源破壞的行為的處罰措施。
對黑土地實施“建檔保護”
按黑土地保護法要求,有關部門和地區將組織開展黑土耕地調查,建立黑土耕地檔案,把黑土耕地納入耕地保護紅線任務。
自然資源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黑土耕地保護的通知》要求,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四省區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將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黑土耕地調查,利用年度國土變更調查現狀耕地數據與全國土壤普查七類黑土地土壤類型數據逐圖斑核查,進一步明確黑土區內黑土耕地類型、分布、數量、質量、保護和利用狀況,建立黑土耕地檔案,作為嚴格管護的基礎。
“耕地信息建檔不是新生事物,但建立全面、完整、及時更新的黑土地檔案信息庫是一項新目標、新任務,還相當艱巨復雜。”自然資源部國土整治中心研究員鄖文聚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指出,對黑土地進行“建檔保護”,就是進行不動產登記,實際上是我國長期實施的地籍制度的一種升級。
地籍,也就是土地的檔案。地籍是反映土地及地上附著物的權屬、位置、質量、數量和利用現狀等有關土地的自然、社會、經濟和法律等基本狀況的資料,亦稱土地的戶籍。基礎地籍資料包括地籍圖、地籍冊和地籍登記檔案。地籍資料應具有現實性和準確性。
如今,地籍簿已經發展到電子信息檔案、立體信息檔案。鄖文聚說,要實現對黑土地進行“建檔保護”,主要是加強黑土地保護地籍信息的全面性、針對性和及時性,地籍信息所承載的預測決策信息需要深度挖掘利用。
由于我國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是在40年前完成的,有關黑土地的基本信息沒有高精度的。與此同時,這些基本信息尚未與地籍管理所需信息建立起關聯。“黑土地保護地籍信息不完善、分部門孤島化,沒有形成決策支持,對實踐需要支撐不夠。”鄖文聚說。
而黑土地保護中,水土流失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高效永續利用、集中連片開展國土整治和生態修復等工作,還比較難于開展。
“把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全國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和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成果整合起來,打破信息孤島,才能有效的實現對黑土地的保護。”鄖文聚強調說。
其中,前兩項調查已經由自然資源部和生態環境部分別牽頭完成,第三項調查工作正在農業農村部組織下進行。預計2025年,相關的黑土地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信息將整合發布。
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非常必要
通過參與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的黑土地保護工程民主督察野外調研,張斌看到了我國頒布的一系列黑土地保護行動計劃和實施方案得到落實和推進。不過在調查中,他也發現一些問題。
“對黑土地保護的認識不一致,科技支撐亟待加強。”張斌說,對黑土地質量、底數和邊界認識不清;對保護與利用的關系、用地與養地的關系,特別是對土地利用強度改變方向、環境承載力和安全保護邊界等認識不全面;對現行、現試技術的破壞性、修復性、保護性和保育性缺乏共識,一些常規技術被包裝成保護性技術。
張斌認為,目前對黑土地保護的工作中,對田間秸稈管理、有機肥使用、土壤耕作和輪作技術創新比較重視,而對修復性、保護性和降低利用強度的技術重視程度不夠,對短生育期作物育種、區塊化糧豆輪作、定產定肥精準管理、農田景觀結構改造、機耕道和管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等技術創新考慮較少。
此外,創新技術的區域差異及其適應期長短差異的認識不深刻;創新技術的推廣條件、適宜范圍以及與土地集約化發展方向結合不充分。
“雖然保護性耕作具有防止土地退化的巨大潛力,在土壤質地較輕和干旱嚴重的東北西部和南部松遼平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在東北地區推廣應用面積仍然較小。”張斌說。
甚至,某些地方政府和農民參與程度不高,出現“一頭熱”現象;項目實施過程中缺少核查和監督相結合的設計。“一些保護性技術的應用可能需要幾年的適應時間,單獨以實施目標作為考核手段,可能出現以偏概全、操之過急或弄虛作假現象。”張斌強調,黑土地建檔不僅要以“解決地籍不明,打破信息孤島,服務預測決策”為目標,更要用于落實黑土保護政策和保護利用技術應用的核查中。
“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非常必要,不能僅僅搞試點示范,要可復制、可推廣,能學好用。”鄖文聚指出,科技手段首先要解決大幅提升黑土地資源,從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問題;其次是黑土地永續利用問題;最后是法律法規實施的監測評價問題。“但這后一點是突出短板,必須盡快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