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菇生產車間 北京市龍頭企業協會王軒供圖
近年來,食用菌因其鮮美的口感和豐富的營養逐漸成為人們菜籃子的“常客”。
食用菌能利用人類不可直接利用為食物的秸稈皮殼生產營養健康食品,栽培可以不占用耕地,具良好的環保生態效應,使其成為一項“萬年青”的產業。然而,對食用菌的了解,不論是其生物學還是產業技術,都遠不及綠色作物那樣系統和深入,還沒有達到所有種類的工業化。
近日,《食用菌菌種管理辦法》出臺引起了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其中就鼓勵和支持單位和個人從事食用菌品種選育和開發,鼓勵科研單位與企業相結合選育新品種,引導企業投資選育新品種。
從無到有的歷程
我國是世界上認識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國家。據記載,人類最早栽培的食用菌是木耳,大約公元600年起源于中國。然而,我國開始嘗試工業化種植,僅起始于1983年。
對此,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食用菌產業科技研究室主任張金霞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呼吁,我國食用菌產業應具備工業化理念。
在北京市房山區竇店鎮,有這樣一家企業似乎做到了。它從食用菌種植加工起步,歷經11年的發展,逐步成長為一家以高檔珍稀食用菌的研發和種植,食用菌產品深加工,有機農產品的開發、種植與加工為主,集科工貿、產供銷于一體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它在贏得市場廣泛認可的同時,也促使其食用菌產業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發展著。它就是北京格瑞拓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瑞拓普)。
5月25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在格瑞拓普看到,生產車間干凈整齊,食用菌長勢喜人。來到這里的參觀者都感受到了這里的發展活力。
據格瑞拓普董事長延淑潔介紹,2004年5月,在北京房山區加快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的大環境下,她帶著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的“白靈菇的栽培工藝”來到這里,投資2000多萬元在房山興建了設計生產能力為年產白靈菇2000噸的格瑞拓普。
近年來,像格瑞拓普一樣的菌企發展迅速。張金霞介紹,食用菌的生產起源于園藝栽培,經歷了標準化固定設施(菇房)栽培、工廠化栽培、機械化栽培、智能自動控制栽培、專業化栽培等幾個階段。
“這種生產方式的轉變,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張金霞說,發達國家經歷了近百年的生產實踐和發展,已經完成了農業向工業的轉型,實現了專業化分工的工廠化生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食用菌工業。
產業發展靠合作
“我國食用菌產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迅速發展的,不過是30年的歷史。”張金霞表示,但是,這30年經歷了房前屋后的庭院經濟、特種蔬菜生產、成片的集約化和工廠化生產的4大階段。目前集約化的規模栽培已經占總產量的80%以上。
據了解,食用菌產區由上世紀70年代的浙江、福建、廣州、廣西等南方產區逐漸北擴。進入21世紀以來,食用菌生產已經遍及全國大江南北,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我國也成為世界食用菌生產第一大國,產量占全球總產的70%以上。
作為北京市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延淑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公司在獲取政策支持下,依靠先進技術,將延伸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提升農業水平,提高農產業附加值。”
為此,格瑞拓普開發出了白靈菇醬、白靈菇精、飲料等附加值較高的白靈菇深加工產品,“然而由于目前白靈菇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這些產品的批量生產還需時日。”延淑潔說。
據了解,在產品價格上,相比日光溫室、半工廠化生產的白靈菇,格瑞拓普生產的白靈菇每公斤至少高出3元左右。在市場份額上,格瑞拓普的工廠化白靈菇占據了國內市場的半壁江山。格瑞拓普在北京、上海、廣州等消費能力高的城市設有一級批發站,在美國、澳大利亞有國際代理商。
不過,張金霞提醒菌企,日本、荷蘭等國外食用菌企業已經瞄準中國,積極籌劃、選址、投資建廠,設備、技術、管理成套進入中國市場。“這些企業的進入,一方面對加快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現代化進程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個嚴峻挑戰,我國的科技、企業、管理等各方急需緊密團結,加強合作,迎接挑戰。”
對于挑戰,延淑潔表示,“公司注重突出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推進食用菌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工作。”,希望能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學研結合項目合作,以期在良種培育、循環農業、有機食品、食用菌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一批實用技術成果,全面提升企業產業化發展水平。
事實上,食用菌的多重保健和醫療功效,使其成為人類健康保證的重要生物源,特別是解決人類日益擴大的亞健康人群健康問題的天然藥物,是人類保有健康,提高體質的重要食物。
張金霞認為,不論是人類食物保證、生態環境保護還是健康需求,食用菌都是永具發展前景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