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報告顯示:增長與減損協同發力,推動糧食產能持續提升
近日,在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支撐鄉村發展報告會上,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尹昌斌發布了《中國糧食產能提升研究報告2024:基于新一輪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行動》。
2023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明確了到2030年實現新增糧食產能千億斤以上的宏偉目標。報告顯示,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需要在糧食生產上取得重大突破,特別是在耕地資源高效利用、種植結構優化、自然災害防控和糧食加工減損等方面。
近年來,我國通過創新“藏糧于技”的關鍵技術,選育并推廣了一批優質高產品種。例如,水稻代表性品種超級早稻“中嘉早17”,其推廣面積近30年來首次達到千萬畝,成為我國南方稻區年推廣面積最大的品種;小麥代表性品種“中麥895”,以其耐熱高產抗病的特性,推廣面積居全國小麥品種第三位;玉米代表性品種“中單808/909”,則通過解決密植與大穗、密植與抗倒伏的矛盾,連續多年被遴選為全國農業主導品種;大豆代表性品種“中黃13”,作為我國緯度跨度最大、適用最廣的大豆品種,其年推廣面積超千萬畝,累計推廣面積超億畝。這些品種的廣泛應用,顯著提高了我國糧食的單產水平,為糧食產能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報告也指出了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挑戰。隨著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耕地質量下降、水資源短缺等問題日益凸顯;種植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大豆、玉米等飼料糧短缺問題亟待解決;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對糧食生產構成了嚴重威脅。如,目前我國13個糧食主產區還存在大量撂荒地,據估算,面積達近6700萬畝,占其耕地總面積的約7%。如果這些撂荒地利用率達到八成,就可以新增糧食產能約2200萬噸。
針對這些挑戰,報告提出了多個糧食產能提升的路徑和策略。在耕地資源高效利用方面,報告建議通過加強耕地質量建設、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措施,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同時,通過優化種植結構,將高產作物向優勢產區集中,挖掘其生產潛力,可以實現糧食產能的顯著提升。
在自然災害防控方面,報告強調了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推廣防災減災技術等措施的重要性。據統計,我國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高達數百萬噸。通過加強自然災害防控,可以顯著提高糧食生產的穩定性。此外,報告還提出了加強糧食加工減損、提高糧食收儲運輸效率等策略,以減少糧食在加工、運輸過程中的損失。
報告指出,在保障糧食穩定安全供給的同時,需要促進健康導向型農業食物系統建設,提高糧食品質和營養價值;建議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保障水平等措施,確保我國糧食產量的穩定增長和價格的平穩運行;需要形成水土資源利用合理、糧食生產責任明確、產銷區利益平衡的生產格局,以推動我國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