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優化分區,構建全國及省縣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區分類方案。
優化全國分區方案。本次《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以提升糧食產能為首要目標,兼顧油料、糖料、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目標性和統一管理的便利性,在將全國分為糧食主產區和非糧食主產區兩大類型區的基礎上,參考以往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1-2020年)》《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NY2148-2012)》、上一輪的《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等分區方案,在保持省級行政區劃相對完整性的條件下,將全國劃分為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東南區、西南區、西北區(含黃土高原區和西北內陸綠洲農業區兩個區)、青藏區七個區域。
構建省域分區與縣域分類方案。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已分解到各省(市、區),各省(市、區)應根據省域國土空間和農業功能區劃,制定省(市、區)域高標準農田分區方案。省域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區方案應體現農業生產功能定位和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布局,應將糧食、棉花、油料、糖料主產縣劃入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區域。縣域宜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技術路徑和難易程度,以分類為主,即根據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地貌,以及土壤類型、耕地主要障礙因素等劃分為若干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類型區,不同類型區建設的技術路徑不同,建設的難易程度不同,建設的投資標準也不相同。
二、根據承擔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合理布局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東北、黃淮海和長江中下游三個區為全國性糧食主產區,也是我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油料、棉花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核心區域,是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點區域,其區域內適宜于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耕地應力爭全部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
東南區為以高效農業為主的糧食主銷區,其糧、油、糖生產比重已很低,但該區域承擔著共同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需要保持應有的糧食自給率,為此,應選擇條件適宜、以發展糧食、油料、糖料為主要目的的耕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
西南區以高原山地為特色,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為該區域的首要任務,但該區人口眾多,糧食消費需求數量大,需要保持較高的糧食自給率。
西北區實際上包含了黃土高原區與西北內陸綠洲農業區兩個區。黃土高原區以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為特色,退耕還林還草、保護生態環境為該區域的重要任務,但汾渭平原和國家投入大量資金建立起來的位于黃土塬面上的引黃灌區為黃土高原區域內糧食安全的保障基地;另外,黃土高原黃土層深厚,在有水源保障和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增加耕地面積的潛力很大;同時,高標準農田建設可以大幅提升單位面積耕地上的糧食產能,促進黃土高原陡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促進生態環境改善。為此,在黃土高原區應選擇條件適宜、以發展糧食、油料為主要目的的耕地,以及有水源保障的糧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西北內陸綠洲農業區是我國棉花集中產區,集中了全國近80%的棉花面積;是我國區域性商品糧食和油料生產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可以大幅提升耕地糧食、棉花、油料產能,有利于控制西北內陸綠洲農業區耕地面積無序擴張、水資源浪費、土地沙化和土壤次生鹽漬化,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為此,在西北內陸綠洲農業區,力爭對有水源保障、以發展糧食、棉花、油料為主要目的的耕地全面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
青藏區以高寒為特色,糧經作物主要沿河谷地帶分布,青稞、油菜籽、小麥是該區域主要作物,青稞和油菜籽也是藏區百姓糧食和食用油的主要來源,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糧食和油料產能是改善藏區農牧民生活和促進藏區生態環境改善的重要路徑。為此,在青藏區應選擇條件適宜、以發展糧食、油料為主要目的的耕地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
三、根據生產障礙因素和破解途徑確定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
不同區域生產障礙因素不同,破解途徑不同,為此,不同區域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也不相同。
東北區主要針對黑土地退化、冬干春旱、水土流失等主要制約因素,以完善農田灌排設施、保護黑土地、節水增糧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水稻、玉米、大豆、甜菜等糧經作物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黃淮海區主要針對春旱、地下水超采、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鹽堿化等主要制約因素,以提高灌溉保證率、農業用水效率、耕地質量等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小麥、玉米、花生等糧經作物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長江中下游區主要針對土壤酸化與潛育化、暴雨洪澇災害多發、季節性干旱等主要制約因素,以增強農田防洪排澇能力和土壤改良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水稻、油菜籽、小麥等糧經作物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東南區主要針對山地丘陵多、地塊小而散、土壤酸化與潛育化、臺風暴雨危害等主要制約因素,以增強農田防御洪澇能力、改良土壤酸化與土壤潛育化為主攻方向,圍繞鞏固提升水稻、糖蔗等糧經作物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西南區主要針對丘陵山地多、耕地碎片化、工程性缺水、土壤保水能力差、水土流失易發等主要制約因素,以提高梯田化率和道路通達度、增加土體厚度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水稻、玉米、油菜籽、糖蔗等糧經作物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西北區的黃土高原區主要針對水土流失嚴重、水資源短缺、耕地碎片化等主要制約因素,以提高梯田化率、蓄水保墑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玉米、小麥、小雜糧、油菜籽等糧經作物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西北區的西北內陸綠洲農業區主要針對氣候干旱和灌溉水資源浪費,以及土地沙化和土壤次生鹽漬化等問題,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節水灌溉、保墑培肥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棉花、玉米、小麥、甜菜、油菜籽等糧經作物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
青藏區主要針對高原嚴寒、耕地土層薄、土壤貧瘠、生態環境脆弱等主要制約因素,以完善農田基礎設施、改良土壤、防寒保溫為主攻方向,圍繞穩固提升青裸、小麥、油菜籽等糧經作物產能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