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農科院組織召開“非洲豬瘟防控與生豬復養技術推介會”,適時向各方提供生豬復養、病毒防控等技術要點。
據中國農科院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10日,全國已有32個省出現非洲豬瘟疫情155起,數百萬頭豬撲殺,造成數百億直接經濟損失。當前,在部分省份病毒逐漸減輕的條件下,生豬復養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生豬復養需要什么條件?復養之后怎樣保證病毒不會卷土重來?面對生豬復養的“一把火”,采取科學的生物防控措施是保障復養成功的關鍵。
非洲豬瘟是可防可控的。非洲豬瘟是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致死性非常強,但其傳播速度較慢,并有三個短板:怕高熱、怕干燥、怕強酸強堿,這為消滅疫情提供了出發點。因此豬場想要復養,消殺病毒、建立生物安全“屏障”是第一步。“采取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清除豬場內已存在的病毒及阻斷病毒與豬接觸是目前唯一有效的途徑。”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仇華吉說。
為了試驗并完善復養技術,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聯合大北農集團,在遼寧省北鎮市種豬二場開展復養試驗。基于全流程高級別生物安全復養理念,遵循“單相流動、臟凈分區和互不交叉”原則,豬場建立起生物安全四級防御體系。經過前期發病原因分析、豬場全面洗消和評估、硬件升級改造、空欄、操作流程優化等一系列步驟后,豬場從6月底開始轉入基礎母豬6504頭。至今年9月,該豬場共分娩3205窩、配種分娩率91%,家庭農場投苗32戶、成活率99.2%,并未發生非洲豬瘟疫情。該復養技術體系成功阻斷非洲豬瘟與豬只接觸及在最小范圍內控制新疫情。該復養技術目前已在黑龍江大北農集團所有豬場全面推廣,相關措施和標準操作程序可為其他生豬復養企業和個人提供有益借鑒。
“建立嚴格的生物安全防控體系,生豬復養是完全可以的。”仇華吉說,“生物安全措施不是對非洲豬瘟的權宜之計,它應該我們今后防控任何疾病的有力武器,應該是所有豬場的‘標配’。”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會上表示,中國農科院將全力以赴做好生豬復養技術的研究和咨詢工作,全力以赴做好非洲豬瘟疫苗的盡快研制和投產,全力以赴做好生豬市場與經濟運行分析與信息發布,全力以赴加強對生豬養殖企業的技術支撐與服務。本次發布的《規模化豬場復養技術要點》等3本技術要點已經上傳至中國農科院官網,供有需要的企業和個人下載。
會后,來自全國各地的48家養豬企業紛紛表示,這次的非洲豬瘟疫情像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當前企業過度依賴疫苗、在生物防控方面的不足和忽視。生豬復養不能盲目,而要靠科學的認識和技術。但是,對于如何保證復養測試階段的經濟效益、如何保障區域性生物安全等問題,他們仍然表示擔憂。完善生豬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加強區域生物安全防控,仍需要政府出手采取一系列措施,補齊防御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