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四月,黃燦燦的油菜花,像金色的地毯,一點點從南向北,在祖國的山川大地鋪展開來。
殊不知,這些一望無際的油菜花田,除了是你拍照打卡時的“高顏值”風景線,背后還有不少“高價值”:油菜花在我國油料作物中占據“半壁江山”,家家戶戶的菜籽油就是油菜的產物;它在烹飪行業中是個“多面手”,能“烹”出一道道美味佳肴;一片片一望無垠的花海,還是我國鄉村振興的“好抓手”……
圖片中左、中、右分別為近期湖北省沙洋縣曾集鎮、江蘇省興化市千垛鎮、云南省羅平縣板橋鎮的衛星圖像。黃綠相間的圖像,多為連片油菜花田。新華社發
產油量占國產油料作物“半壁江山”
日常烹飪用的食用油分為動物油和植物油,植物油主要從一些油脂含量較高的油料作物果實或種子中提煉而來,人們常說的菜籽油便是油菜的產物。
油菜是我國的第一大油料作物,常年種植面積約1億畝,作為重要的食用油源,油菜產油量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50%左右,我國菜籽油年消費量約占食用油消費總量的五分之一。
2025年3月11日在云南省羅平縣螺絲田拍攝的油菜花海(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彭奕凱 攝)
油菜作為我國當前區域分布最廣、播種面積最大的油料作物,與大豆、花生共同維系著我國食用植物油的產業安全。
目前,我國油菜籽含油量平均為45%左右。經過長期科研攻關,我國在油菜高含油量育種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已培育出含油量達50%的品種20多個。今年初,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科研團隊又有新突破,培育出含油量達65.2%的油菜品系和2個含油量超51%的高油品種,并在湖北、江西、湖南等地推廣應用。
菜用蜜用飼用肥用的“多面能手”
在開花前,油菜可做成一道美食——油菜薹。油菜薹適合多種吃法,如涮鍋、麻辣燙等,還能做成比較經典的香菇油菜、蒜炒油菜等菜品。
最近很火的“板藍根青菜”,就是新型菜用油菜品種“菘油1號”。這種由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油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制出的新品種,包含了板藍根的部分遺傳物質,既有蔬菜的清甜口感,又有與板藍根類似的抗病毒、抗炎等功效。
2025年2月21日,消費者在武漢市盒馬鮮生岳家嘴店內選購板藍根青菜。新華社記者 熊翔鶴 攝
開花后,油菜就不再適宜食用了,而是“化身”為重要的蜜源植物。
“人們或許很難想象,油菜花蜜約占全國一年蜂蜜總產量的40%左右。”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俊說,油菜花種植面積大、集中成片,且花期長,1畝油菜花大約可以生產1公斤左右花蜜。
油菜莖、葉還可做飼料,能緩解冬春季節草食牲畜缺乏青飼料的問題。此外,油菜在生態系統中還扮演著重要的綠肥角色,能提高土壤肥力、抑制土傳病害。
鄉村振興群眾致富的“重要引擎”
一朵朵油菜花,從單一油用到蜜用、飼用、菜用、肥用等多功能,產業不斷延伸拓展,已在不少地方走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徑。比如,湖北省沙洋縣常年種植油菜80萬畝左右,去年全縣油菜產業鏈綜合產值已突破40億元。
2025年3月21日,游客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所前鎮山里王村梯田油菜花海里游玩。新華社發(周方玲攝)
從“一菜多用”的油菜,到讓人徜徉信步的浪漫花海,各地積極發掘油菜產業鏈,將一二三產業深度結合,進行全區域布局、全價值鏈挖掘、全產業鏈開發。
隨著科技進步,油菜的價值還在不斷被挖掘。利用彩色油菜花技術,科研人員已篩選出了適宜于景觀種植的彩色油菜花品種10余個;借助四季油菜花海“定制”技術,可實現一年四季不低于5℃氣候條件下的定制開花時間;油菜花茶、油菜花化妝品、油菜花酒等越來越多的衍生產品,讓油菜花正成為老百姓的“致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