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做強糧食增產的“芯片”
參會人員現場品嘗“輪選49”制作的面食制品。
孟夏初至,齊魯大地一片郁郁蔥蔥。一望無際的麥田里,豐碩的麥穗隨風搖曳,預示著今年的好收成。當前,正值小麥籽粒灌漿期,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一個月后,這里的小麥將迎來收獲。
5月10日-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小麥新品種觀摩會在山東省肥城市、鄒平市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育種和栽培專家、種業企業代表共同參與了高產廣適新品種“輪選145”、優質強筋新品種“輪選49”的田間觀摩、產品品鑒、學術研討活動。觀摩會上,專家們下田開展技術指導,講解品種特性,傳授種植經驗,周邊各省市縣前來觀摩的種植大戶、種子經銷商絡繹不絕。
推廣高產廣適小麥新品種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決定糧食產量、品質的關鍵因素。
山東省東平縣大羊鎮北候村1350畝“輪選145”的示范田里,茁壯的麥穗長勢喜人,輕輕一捏,穗粒已經十分充盈結實。
“籽粒飽滿度和千粒重對于能否取得高產至關重要,而灌漿快、灌漿時間長是關鍵因素”。“輪選145”選育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周陽介紹,在新品種試驗中,“輪選145”比對照品種增產3%~5%,在高產地區大面積達到畝產600公斤~700公斤,2021年起連續三年在山東省小面積高產試驗中畝產連續突破800公斤。該品種先后通過河北省中南部麥區品種審定,黃淮冬麥區北片、南片國家審定和冀中北地區審定,不但高產穩產,廣適性也很好。
“近年來,山東省小麥播種期有普遍推遲的趨勢,多數種糧農戶會在10月20日后播種。小麥晚播可以延長玉米生長期,有利于玉米的產量提升。‘輪選145’具有分蘗成穗率高、抽穗較早、灌漿快、成熟較早的特性,在播期推遲的條件下,也能夠實現高產。”周陽認為,單產大面積提升,不能單純考慮小麥的單產,還要考慮到夏秋糧的均衡增產,提高全年的綜合效益。
充分發揮品種潛力,還需要種植技術的集成配套。
“這塊地去年10月28日播種,播期偏晚,由于采用了高質量的播種機械,提高了播種質量,實現了苗全苗勻。”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小麥栽培團隊首席常旭虹表示,小麥要高產,第一關就是播種關,出苗好了,后面的管理措施才有抓手。小麥一茬歷經8個月,要取得豐收需要跨過層層關口,每一關都少不了技術的支持。
黃淮海地區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偏多,小麥生長面臨重重考驗,但這兩年“輪選145”在大田生產中的突出表現,讓泰安金種子種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勇印象深刻:“由于這個品種的抗寒性突出,即使2022年秋末冬初出現劇烈降溫也實現了安全越冬,早熟性更讓多數種植該品種的大戶躲過了2023年收獲期的爛場雨,這兩年受到了越來越多農戶的認可。”
撬動優質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優質麥產業化推動了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市場上一大批優質小麥新品種紛紛涌現。
在位于山東省鄒平市的500畝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輪選49”展示田里,栽培專家介紹著不同時期麥田管理的技術要點。鄒平嘉航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收特地趕來觀摩“取經”,他去年試種了幾十畝地“輪選49”,今年又種了100多畝。
“2022年11月27日前后趕上了20多度的斷崖式降溫,臨近地塊的其他品種減產比較嚴重,唯獨這個品種產量沒受啥影響。追求效益就得選個好品種,同樣的管理,產量跟普麥差不多,但價格每斤卻高了一毛多錢。這樣算下來,與普麥相比,一畝地能多收100多塊錢,100畝就能多賣1萬多塊錢,去年雨水充足,今年土地墑情好,預估畝產量1200斤以上沒大問題。”劉收期待著今年的好收成。
近年來,憑借優異的田間表現和產品品質,“輪選49”在黃淮海片區逐漸嶄露頭角,2023年種子銷售量達2300萬公斤。推廣速度之快,來源于農戶和面粉加工企業的青睞。
除了產量高、抗性好,能否做到優質優價,關鍵在于品種品質。
在優質麥食品品嘗現場,選用“輪選49”品種現場制作的面包、饅頭、面條、水餃等面食制品擺上展臺,吸引眾多與會人員紛紛駐足,品評交流。
周陽結合“輪選49”的選育介紹了我國現階段小麥品質育種主要特點。“輪選49”親本是“煙農19”和“師欒02-1”兩大主導品種,在保持“師欒02-1”優良品質的基礎上提高品種的抗寒性、抗倒伏性,進一步提高了產量。憑借品質、產量、抗性等方面優良特性,“輪選49”受到了市場廣泛認可,并入選2023年農業農村部國家農作物優良品種推廣目錄。
“從品質概念的提出、優質強筋材料的篩選鑒定,到第一批優質強筋品種的育成,再到圍繞第一批優質品種進行的育種改良,我國優質強筋小麥育種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周陽認為,今后我國優質強筋小麥發展方向主要有五個方面,即在保持優良品質的基礎上繼續提高產量和抗性,降低種植風險確保穩產,加強對國內傳統品種的品質改良,加大國外優質種質的引進利用,以及通過科企聯合,促進優質麥全產業鏈發展。
打通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
2023年,農業農村部啟動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加強農田設施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支撐。提出要穩定面積、提高單產,確保全國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我國耕地資源有限,未來依靠增加糧食播種面積帶來的產量增量有限,但在提升單產方面依然有較大潛力。2023年,農業農村部啟動糧油等主要農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并將其作為糧食生產頭號工程。
中央出臺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明確了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的目標任務。隨著行動深入推進,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扎實推進新一輪國家育種聯合攻關,要求面向產業需求,加快培育一批高產高效、綠色優質、節水節肥、宜機宜飼優良新品種。
“此次觀摩活動的舉辦是落實農業農村部相關工作部署的務實之舉。實現大面積單產提升,需要研發生產急需的優良品種,而良種良法集成推廣示范,是好品種、好技術走向農戶的‘最后一公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表示,下一步將全方位推進重大品種的推廣示范,希望管理部門、專家、種植大戶充分交流合作,創新推廣模式,讓好品種、好技術深入田間地頭,在實際生產中發揮作用,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