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哈爾濱綜合試驗站針對區域產業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有效銜接國家大宗蔬菜體系崗站及地方體系對“北菜南運”棚室番茄死棵問題聯合攻關,取得良好成績。
番茄是黑龍江“北菜南運”的主要品種,種植量大,菜農以夏秋番茄生產為主體,早春搶早香瓜生產為輔的大棚輪作模式,但隨著固定模式種植年限的增加以及搶占農時,大棚無中間休閑期、無高溫悶棚處理時間,棚室番茄在6月中下旬定植期莖基腐病發病率在10%以上并呈現逐年上升趨勢,給當地菜農生產收益造成一定困擾。
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哈爾濱綜合試驗站瞄準產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化研究所、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分院、雙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長產村千畝番茄“北菜南運”大棚生產基地開展協作攻關,形成產業科技攻關合力。哈爾濱市雙城區今年在長產村栽培番茄800余棟,共1312畝,經過前期多次調研,土樣采集分析,結合黑龍江省秸稈資源豐富,以農業廢棄物腐爛青儲玉米秸稈直接還田2噸/畝,添加已研發微生物功能重塑菌劑1號0.5kg/畝,在番茄定植前直接撒施、旋耕、當天定植,定植后0-20天,番茄莖基腐病發病率從12.50%降低到4.72%,畝減少死苗200株左右,降低7.78%,畝增產371斤,增產4.42%。
今年長產村種植戶李敏麗使用該技術畝投入增加240元,畝效益增加700元,番茄品質優,基地采購商優先收購。她說“這個技術好,不僅有效減少了番茄定植期死棵問題,不用二次補苗了,并且大棚土壤疏松了,有機肥豐富明年種出的香瓜會更甜,我們合作社生產的綠色瓜菜有保障”。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園藝分院研究員王娟告訴記者,體系崗位專家高淼研究員研發的功能重塑菌劑1號與農業廢棄物腐爛青儲秸稈資源化利用效果明顯,開創了農業廢棄物秸稈資源利用新途徑,兼顧土壤質量提升與健康保持,在2025年將加大在番茄“北菜南運”基地推廣,讓黑土地產出的優質番茄走進南方的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