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穩社稷,糧安天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這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底線任務,必須始終守住守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農辦主任韓文秀表示。
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臺階,大豆產量保持在2000萬噸以上。這些年,糧食連年豐收,“米袋子”更滿了,“菜籃子”更豐富了,各類農產品供給充裕。在國內外環境復雜嚴峻的形勢下,糧食豐產豐收,對穩物價、穩民心、穩大局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鐘鈺認為,決不能輕言糧食生產已經過關。我國糧食總體上仍然處于供求緊平衡狀態,短時期內難以改變,結構性短缺矛盾突出,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飼料糧需求持續增長,優質強筋小麥、富硒、富鋅、富鈣等健康型新品種的糧食還較少,需要進口調劑余缺。因此,糧食生產只能加強,不能放松。
今年糧食生產怎么抓?鐘鈺建議,從穩面積和提單產兩手發力。我國耕地資源有限,糧食生產要在穩定面積的基礎之上,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要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大高產高效模式集成推廣力度,推進水肥一體化,促進大面積增產。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全方位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提升糧食產能和生產保供的穩定性,擺脫靠天吃飯,實現旱澇保收。多措并舉鞏固大豆擴種成果,挖掘油菜、花生擴種潛力,支持發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提高油料自給率。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保主食,還要保副食。踐行大農業觀、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拓展食物來源。
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抓糧積極性,激發糧食生產內生動力。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加大小麥、玉米收儲力度,促進大豆銷售和加工轉化,穩定市場價格,防止出現“賣糧難”。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提高補貼的精準性和透明度。降低產糧大縣農業保險縣級保費補貼承擔比例,推動擴大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投保面積,加快從防范自然風險向防范市場風險拓展。啟動實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通過“受益”省份出資、“貢獻”省份獲得補償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銀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支持;逐步擴大產糧大縣公共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實施范圍,提升產糧大縣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去年以來,部分農產品價格低迷,有些品種價格跌幅較大,影響農業生產經營效益。中央財辦副主任、中央農辦副主任祝衛東表示,中央一號文件從生產、消費、貿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促進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企穩回升,保護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著力促進農產品產銷銜接,打通市場需求“最后一公里”,破除產銷堵點卡點,穩預期、穩價格、穩市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做好生豬產能監測和調控,促進平穩發展。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穩定基礎產能。例如,針對奶牛養殖虧損問題,明確要求落實滅菌乳國家標準,促進鮮奶消費,支持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奶業養殖加工一體化發展,促進生鮮乳就地加工轉化。同時,有序做好糧食收購,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發布和預期引導,促進產業平穩發展。
我國是全球第一大農產品進口國,農產品進口是減輕資源環境壓力、彌補供需缺口、平衡貿易關系的重要途徑,但需要把握好節奏和力度,避免沖擊國內產業發展。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完善農產品貿易與生產協調機制,綜合施策推動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穩定市場供需,保護種糧農民積極性,維護好農民利益。嚴厲打擊農產品走私等違法行為,加強口岸生物安全體系建設,健全農產品產業損害預警體系,維護國內農業產業安全。
節糧減損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增產。韓文秀表示,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形成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