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戴著草帽,臉上捂著口罩,大半身體被油菜花遮住,哪怕走到近前,也分不出眼前的人是誰。3月24日,湖北武昌,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的試驗田里,上百畝油菜的花期就要過了,大部分油菜花已經不那么鮮艷,還有少部分花枝上套著紙袋。那些是科研人員選擇育種的,套上紙袋,是為了防止和其他未選擇的油菜互相傳粉。
幾位科研人員正在花田里忙碌,花期快過了,紙袋也該拿下來了,還要給花田搭防鳥網。油料所油菜遺傳育種研究室主任王新發也在其中,從春節前開始,他已經在這里連續工作了近70天。
工作人員正在花田里忙碌。受訪者供圖
油料所復工,其實很多人從未離開
3月23日,中國農科院發布信息,全院分類有序推進科研生產工作恢復,目前已有81個科研基地復工,其中包括油料所武昌、陽邏兩個基地。
這是油料所在武漢的兩個重要基地,據介紹,陽邏基地可耕種面積大約1000畝左右,武昌基地可耕種面積800畝左右。兩個基地種植的油菜面積總共約500畝,其中育種所用為400畝左右,其他供栽培、植保、土肥等研究的面積約100畝。
基地種的都是冬油菜。受訪者供圖
兩個基地種植的油菜都是冬油菜,大約在9月-10月播種,春節前為越冬期,正月十五左右,冬油菜開始抽苔,早熟的品種可能已經開始開花。王新發介紹,“這一周期也會隨著氣溫的變化而稍有不同,今年氣溫較高,油菜的生理期提前了1周左右。也就是說,正月初七、初八,正常上班的時間,就要進行田間管理了”。
疫情發生后,位于疫情一線的武昌和陽邏基地,都相繼封鎖了,那時候,有人已經回家過年,有人還沒來得及走。
從正月初八開始,王新發和留在武昌的幾位科研人員,以及聘用的工人,就開始下地干活兒,一直到現在,幾乎沒有停過。
“我們團隊沒回去的,大約有7、8個人,整個油菜團隊,接近20人,我們一直都在工作”,王新發說。
選株套袋放蜂,疫情下忙碌的春天
春季的農田是忙碌的,科學家們的試驗田,比尋常的農田更忙,以育種來說,春季的工作就是選株,選出那些長勢更好的植株,作為重點培育材料。
“今年的選株和往年有些不一樣”,王新發說,“一般選株,首先選出那些優異的植株,給每一個單株編號、掛牌,然后套上袋子,以防它和其他油菜互相傳粉。但今年因為疫情,中間有一段時間不能下地。幸好住在基地的工人可以下地,我們通過遠程指導,給那些長勢較好的植株先套上袋子,然后等我們進入后再選。”
套袋并非一勞永逸,套袋之后,每兩天都要提一次袋子,“油菜在長,所以要定時把袋子提高一點兒,防止油菜長起來后,被袋子壓折。提袋的同時,還要把落在袋底的花瓣抖掉”,王新發說。
套上網帳后,蜜蜂無法傳粉,還要放蜜蜂,“那些選出來用來繁殖的植株,會用網帳隔離開來,然后放蜜蜂進去,保證傳粉的順利”,王新發說。
進入3月下旬,油菜的花期就快結束了,此時要把袋子摘掉,這也是該團隊現在正在做的工作,同時要做的,是防鳥。
用網子遮上可以防鳥。受訪者供圖
“花落結實之后,就要防鳥了,鳥很聰明,它們會選擇那些最好的植株,然后把整株油菜上的種子吃光。所以要用網子遮上,鳥落不下去,就能保住種子”,王新發說。
全面復工,油菜今年長勢很好
幾十公里外的陽邏基地,經歷和武昌幾乎一樣,那里的工作也沒有停過。為了保證疫情防控與科研生產“兩手抓”,油菜遺傳育種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院士多次電話指導,油料所所長黃鳳洪兩次到現場考察指導,最大限度地把疫情對科研的影響降到最小。
十幾天前,陽邏、武昌基地逐步恢復工作秩序,從事油菜生產的科研人員經過審批后可以進入開展生產,但同時要接受嚴格封閉管理。另外,在外人員也已經逐步返漢,準備復工。
今年油菜的長勢沒有受到影響。受訪者供圖
將近70天的隔離,也是將近70天的工作,數百畝油菜從返青到抽苔,再到開花,如今,花期都要過去了。
“今年的情況特殊,但只是人的情況特殊,油菜的長勢不受影響”,王新發說,甚至,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油菜還格外好一點兒,“春節以后,雨水均勻,開花后雨水又比較少,陽光充足,有利于油菜的生長,所以今年的長勢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