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記者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有7項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其中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1項、科技進步獎5項,連續兩年實現三大獎“全覆蓋”。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動物流感病毒跨種感染人及傳播能力研究
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院士團隊“動物流感病毒跨種感染人及傳播能力研究”,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污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王靜團隊研發的“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污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近年來,雖然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總體趨好,然而如毒豇豆、毒韭菜等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農藥、違禁添加物等化學污染物仍是現階段影響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子
2005年以來,王靜團隊針對農產品中化學污染物精準檢測仍存在前處理特異性差、核心識別材料制備難、檢測通量低、靈敏度仍需提高等技術難題,以檢得準、檢得快、檢得多為目標,在分子印跡設計、核心識別材料創制、免疫檢測增敏等核心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先后成功研制了14類覆蓋近百種化學污染物的分子印跡固相萃取柱,彌補和解決了農產品樣品前處理不能精準特異性提取的技術瓶頸;先后研制了56個化學發光、熒光、酶標記等快速檢測產品,突破了當前無可靠穩定的農藥殘留商品化免疫試劑盒的技術瓶頸;建立了包括系列高風險農藥助劑及代謝物等600多種化學污染物的高通量檢測方法,推動了我國農藥助劑禁限用名單(征求意見稿)的出臺。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耐密高產玉米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培育與應用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黃長玲團隊的“耐密高產玉米新品種中單808和中單909培育與應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玉米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總產最高的農作物,對我國糧食安全有重要影響。
針對玉米群體密度的增加玉米單穗粒重、結實率降低,抗倒伏、抗病、抗旱能力下降的問題,黃長玲團隊確立了“三高三抗”(高密度、高穗粒重、高結實率、抗倒伏、抗病、抗旱)的耐密育種新思路,選用耐密抗逆性優良的亞熱帶種質作為基礎材料,創制了15個優良自交系。
其中,中單808,引領了大穗密植育種的方向,中單909,實現群體產量和耐密抗逆性的協同改良,兩品種累計推廣超過1億畝,增收糧食53.1億公斤;5家種子企業開發品種銷售額23.6億元,實現了大面積推廣,取得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茶葉中農藥殘留和污染物管控技術體系創建及應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陳宗懋院士團隊通過國內外調研發現,國際上是參照水果、蔬菜、糧食等食用作物制定的茶葉中MRLs標準,忽略了茶葉最主要的消費方式是飲用而非食用的特性。針對這個問題,
團隊率先提出要以茶湯中的殘留量作為制定茶葉中MRLs(最大殘留限量)的原則,并被國際食品法典農藥殘留委員會、歐洲食品安全局等國際官方機構認可,重構了茶葉中MRLs制訂的國際規范。
此外,陳宗懋提出了六六六、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和八氯二丙醚的禁限用建議,針對蒽醌提出了清潔化生產和包裝建議;研發了茶葉中490種化學品的高通量檢測技術國家標準,大幅度提高了茶葉中農藥殘留檢測的效率。
該研究成果的應用顯著提高了我國茶葉的國際競爭力,2007到2018年,我國茶葉的出口量增幅35.5%,出口額增幅192.4,為我國茶葉質量合格率從80年代的60%到2018年97.2%的跨越式提升提供了保障。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家畜養殖數字化關鍵技術與智能飼喂裝備創制及應用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熊本海團隊開發的“家畜養殖數字化關鍵技術與智能飼喂裝備創制及應用”,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團隊針對我國家畜精細養殖全面數字化的需求,開展了“飼料營養數據庫與家畜營養動態模型構建”、“家畜電子標識及智能飼喂設備創制”及“環境精準控制及養殖過程數字化平臺研發”3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多項創新性研究成果:
(1)建成了功能完整的中國飼料數據庫,獲得了系列化的家畜營養動態模型及日糧配方優化系統;(2)率先實現了家畜電子標識國產化,創制了家畜生命體征感知系統及智能精準飼喂裝備;(3)創建了家畜環境精準控制系統,形成了家畜養殖數字化管控和畜產品溯源的理論與技術體系。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重大蔬菜害蟲韭蛆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
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張友軍團隊研發的“重大蔬菜害蟲韭蛆綠色防控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韭菜是人們喜食的特色蔬菜,然而,有一種別稱叫“韭蛆”的害蟲,食性廣,可危害7科30多種蔬菜,在無有效防治措施的情況下,韭蛆可造成韭菜減產40%-60%,嚴重時導致韭菜絕收。
經過17年的苦心鉆研,張友軍團隊終于明確了韭蛆在全國的發生危害規律,以及不同地域條件下韭蛆的共性生物生態學特點,揭示了韭蛆發生危害的災變機制,找到了韭蛆的致命“弱點”和制約其種群增長的關鍵因子。
此外,還首次明確了高溫是抑制韭蛆種群增長的關鍵因子,并利用韭蛆與韭菜對高溫耐受性的差異,開創性地發明了“日曬高溫覆膜”防治韭蛆新技術。
過去3年,以“日曬高溫覆膜法”為核心的韭蛆防控技術體系在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等13個省市韭菜主產區進行了推廣應用,推廣面積1100萬畝次,增加菜農收入72.53億元;同時,將韭菜原有合格率從不足30%提高到合格率高達97%。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趙廣才研究員編著的《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科普類)二等獎。
糧食生產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常年播種3.6億畝左右,約占全國糧食面積的22%。然而,我國近年大面積推廣的小麥品種中,強筋類和弱筋類小麥分別占21.2%和3.6%,我國小麥品質類型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優質專用小麥占比較低的問題。
趙廣才研究員自1979年以來,一直從事小麥栽培研究工作。他和他的團隊歷時15年,在我國10個小麥生態區開展生產需求調研,范圍涉及100余個典型縣、500余名科技人員、1000余個示范戶、種糧大戶和種麥農民,創作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關鍵技術百問百答》系列科普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