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農業農村部介紹了2023年一季度國民經濟和農業農村經濟運行情況。翻開一季度經濟成績單,不少指標可圈可點,高質量發展成為鮮明底色。看頭等大事,種糧積極性向好;看中心任務,農民增收趨勢明顯;看市場趨勢,農產品供需穩定;看擴大內需,鄉村消費貢獻突出;看市場信心,一產投資正在恢復。可以說,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平穩、開局良好,“三農”戰略后院穩固,經濟社會壓艙石有力有效。
種糧積極性向好。據全年種植意向調查顯示,全年糧食意向種植面積17.7億畝以上,連續4年增加,春播糧食已完成近兩成,進度同比略快。積極性向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近期媒體報道,黑龍江大豆生產者補貼每畝達到350元以上。二是農資價格回落。據農業農村部調度,3月份,尿素、磷酸二銨、氯化鉀、復合肥出廠價較去年6月份分別跌17.1%、24.4%、39.4%和27.6%。當前農藥和柴油價格也較去年有所下降。三是4月17日,中央財政下達100億元資金,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四是3月9日啟動新增2022年產國產大豆收購計劃,不僅掛牌價格達到每斤2.775元,比此前提高了5分錢,而且不限大豆蛋白含量。
農民增收趨勢明顯。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31元,同比名義增長6.1%,實際增長4.8%,增長幅度均超過城鎮居民。主要特點包括,一是務工收入增長,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總量超過1.8億人,比上年增長2.3%。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月均收入4504元,同比增長1.5%。二是收入增速提高。農民收入實際增長4.8%,比去年全年快了0.6個百分點。三是城鄉收入差距收窄。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35,比上年同期縮小0.04。下一步,要多措并舉,積極拓展農民增收渠道促增收。以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為政策取向,落實好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和稻谷補貼等政策。突出抓好產業增收。以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主導產業為基礎,帶動一批帶農效果好、利益聯結穩的生產經營主體加快發展,促進經濟增長,實現農民持續增收。
農產品供需穩定。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3月份,稻谷、小麥、玉米三種糧食集貿市場均價每百斤140.27元,環比跌0.1%,同比漲6%;“菜籃子”產品批發價格指數為134.01,環比下降1.26個點,同比下降1.8個點。口糧庫存持續保持高位,稻谷、小麥兩大口糧庫存總量大、分布廣、比重高,玉米政策性庫存進一步充實,糧食庫存結構更加優化,市場調控和供給能力穩步增強。未來,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市場供應仍有保障,價格預計將保持總體穩定。下一步,要強化監測預警,確保農產品市場平穩有序發展。定期研判產銷形勢,定期發布權威準確預警信號,引導市場預期和生產意向。運用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發揮價格信號的獨特調節作用,實現以銷定產,產銷協調。提升市場主體營銷能力,重點提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面向市場說“不”的能力,更好夯實農產品市場穩定基石。
鄉村消費貢獻突出。農村居民消費潛力逐漸釋放,鄉村消費市場恢復增長。隨著疫情影響逐步消退,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促消費等政策效果持續顯現,國民經濟運行企穩回升,農村居民消費實現恢復性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4629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5.5%,扣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增長4.2%,明顯高于城鎮居民名義增長4.8%、實際增長3.5%的水平。農業農村部信息顯示,一季度鄉村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5258億元,同比增長6.2%,比城鎮高0.5個百分點。未來,隨著經濟持續向好,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依舊旺盛,鄉村消費市場將進一步保持增長態勢。下一步,要暢通產業鏈供應鏈,多渠道推動農村消費升級。持續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建設,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服務供給,不斷擴大服務消費。
一產投資正在恢復。農業投資恢復性增長,投資力度還需加大。截至3月底,我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和高效節水灌溉面積分別為1942萬畝、322萬畝。一季度,全國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425億元,同比增長0.5%;其中,漁業投資增長26.2%,農業投資增長13.3%。但是,與二、三產業相比,第一產業投資增長速度遠不及第二產業8.7%和第三產業3.6%的水平。考慮到鄉村需要建、應該建的還有很多,未來一定時間第一產業投資還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根據農業農村部測算,如果改造一畝設施大棚就可拉動鋼材消費近2噸、水泥0.5噸,預計未來5到10年,農業農村投資需求近15萬億元。下一步,要創新體制機制,加大農業農村投資力度,支持鼓勵資本下鄉。引導更多資金投向高標準農田、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現代設施農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建設領域,形成有效投資拉動效應。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