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也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口糧”之一。
從1981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我國第一個小麥加工品質實驗室開始,就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每天游走于田間地頭,與小麥相伴,為的就是能夠選育出優質高產的小麥品種,保證我國的糧食安全。在他們的努力下,我國小麥單產水平不斷提高,優質品種不斷問世。
6月7日,位于北京北三環內的農科院試驗田內,來自作科所的研究員趙林姝(右一)正和工作人員在收小麥試驗材料。
6月7日,位于北京北三環內的農科院試驗田內,科研人員為創制小麥新種質,開展大規模雜交,數以千計的白色雜交袋在風中搖曳。
6月21日,夏至,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
37℃的“桑拿天”猶如蒸籠一般,悶熱難耐。位于北京北三環內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簡稱:農科院)試驗田內,小麥一片金黃,偶爾一陣風起,麥浪滾滾,蔚為壯觀。這里是北京市三環內唯一的麥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科研價值,被人們稱為“最珍貴麥田”。
麥熟一晌,虎口奪糧。對于從事小麥研究的農科人而言,這是收獲的季節,也是與天氣賽跑的時節,各個試驗田內一片繁忙。
6月16日,農科院作科所順義基地的麥田里,毛新國(圖右)正帶領學生選種。他形象地將此比作“小麥選美大會”,株高、分蘗、穗形、穗層、株型等都是要考察的直觀指標。
6月15日,農科院作科所順義基地的麥田里,一名工作人員正提著水杯走向麥田。夏日里,這樣的大號水杯在這里幾乎是每個人的標配。
6月15日,農科院作科所順義基地的麥田里,附近的村民帶著小孩在麥田里拍照留影。每年小麥成熟的時候,成片的麥田總能吸引不少人到此“打卡”。
在距“最珍貴麥田”約50公里外的農科院作科所順義基地內,來自國家小麥產業體系種質資源鑒定與新種質創制崗位的科學家毛新國憂心忡忡,天氣預報說第二天有雨。為了“奪糧”,他們加緊了收割的步伐。
6月21日晚,農科院作科所順義基地的麥田里,工作人員正在搶收小麥。
6月21日,農科院作科所順義基地的麥田里,毛新國(圖右)正帶著學生在收割小麥。
俯身彎腰,左手摟麥,右手握鐮,順勢一拉,一大把麥子就被收割歸攏,這叫走鐮。毛新國喜歡這樣的收麥方式。“沉甸甸的麥穗就是生命的分量,每次收割不光是一次體力上的付出,也是和小麥的一次對話,這些是機器收割無法體會的。”毛新國說,選種、種植、管護……等彎腰收割時,不光能感受豐收的喜悅,還能提升自己的修養。他認為,這種從實踐中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一種感悟,“妙不可言”。
6月21日傍晚,農科院作科所順義基地的麥田里,工作人員正將收割下來的小麥送進收割機脫粒。
6月21日,毛新國與學生將剛脫粒的小麥裝上拖拉機。
6月15日,農科院作科所順義基地,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后,毛新國(右一)和工作人員一起乘坐三輪車返回住所。
與普通農田里整齊劃一的小麥不同,這里種了數千份小麥種質材料,它們高低錯落、青黃相間、形態各異,因此這里曾被戲稱為“狗啃的麥田”。
就是在這片麥田里,經過41年的干旱和人工模擬高溫環境實驗,科學家已篩選出110多份抗旱耐熱性突出的小麥種質資源,許多改良后的小麥品種被推廣到了全國各產區落地生根,最終變成了人們餐桌上的美味。
6月15日,農科院作科所順義基地的食堂內,科研人員正在吃晚飯。與城里相比,這里的條件相對艱苦,飯菜也比較簡單。
6月15日,毛新國提著馬扎在育種田里查看小麥的生長情況。
6月16日晚,碩士生導師毛新國在結束了一天的田間工作后在順義基地宿舍和學生討論課題進展情況。
在順義基地,像毛新國這樣的科學家隨處可見。單從外表看,他們和普通農民完全沒有區別,只有當他們穿上白色大褂,在田間指指點點,在本上勾勾畫畫才會“暴露”他們的身份。
6月17日,農科院作科所的實驗室內,研究生范子培正將涂有轉化菌液的培養基放入37℃培養箱培養,隨后挑取單克隆進行基因測序。
6月17日,農科院的一處試驗田內,李龍博士(左一)正帶著學生測量農藝性狀。
6月17日,農科院作科所的實驗室內,一名工作人員正小心翼翼地將烘干的麥穗從袋子中取出。為了保證數據的準確,麥穗粒數和麥芒都要完好無損。
來自河南農業大學的客座博士研究生張艷菲正在調查小麥穗粒數。穗粒數和畝穗數、千粒重是決定小麥產量的三要素。
“真的被震驚到了,沒想到我們課堂上學的那些品種就是在這里被孕育出來的。”說起初來農科院的感受時,即將攻讀博士學位的王晉萍這樣描述,“在這里當農民可不輕松,不光要起早貪黑,還要給小麥做標記、量株高、數穗粒,環環相扣,一步也不能錯。”
炎炎烈日下,王晉萍將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即使這樣,胳膊和脖子有時還是會被曬傷,又癢又疼。忙完地里的活兒,到了下午她就要趕回實驗室對新選的小麥材料進行基因檢測。王晉萍說:“雖說我們從事的是品種創新、基因改良的工作,但農田的活兒是一點也不能落下。”
6月17日,農科院作科所的實驗室內,王晉萍正在統計不同小麥品種的發芽率。
科研人員正在挑取陽性菌落,用于后續的基因測序。
一名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分子生物學實驗。
6月17日,農科院作科所的實驗室內,李龍博士(左一)正和學生分析小麥根系構型。
6月17日,農科院作科所的實驗室內,工作之余的科研人員正在交流心得。
6月15日,兩只蝴蝶在麥田中飛舞。
到了夏忙時節,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科所的科研人員經常要在實驗室和育種田里兩頭奔波,經常一星期也回不了一趟家,但對于這樣的忙碌,他們卻習以為常。有時為了能夠培育出耐高溫的小麥品種,他們常常要在四五十度的大棚內工作。來自作科所的李龍博士說:“一年辛勞不就為了收獲嘛?何況我們收獲的不光有糧食,還有珍貴的科研數據和國家對我們的信任。”
6月22日,大雨如期而至。經過前一天晚上加班收割,500多份小麥種質材料全部歸倉。看著這些材料,毛新國像是看著自己的孩子,眼里滿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