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脫貧攻堅工作中,農業科技又發揮了怎樣的作用?12月17日,中國農科院召開“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會上發布的資料顯示,2012年以來,中國農科院通過資金扶持、人員保障、技術支持等多種方式,為推進脫貧攻堅提供科技力量。據介紹,脫貧攻堅開始以來,中國農科院在全國近百個貧困縣推動科技扶貧,統籌自有資金5500萬元,帶動各類幫扶資金1.5億元,選派700多個專家團隊,派出科研人員12000多人次……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室副主任金黎平幫助農民種植馬鈴薯。中國農科院供圖
科技服務助力農業發展
位于貴州東南部的劍河縣,是國家二級稀有動物白香豬的產地,白香豬是我國禽畜資源保護品種,也是優質的醫用、肉用動物。
白香豬是當地人在歷史上長期選育而成,但一直以來,存在“無譜系、無血統、無選配”的三無種群現狀。為此,中國農科院北京牧醫所的扶貧科學家們,專門為當地分出了4個白香豬血統,制定了科學配種計劃,成功避免了近交衰退,為300多劍河白香豬養殖戶增收提供了技術支持。同時,也為保持劍河白香豬遺傳資源的多樣性奠定了基礎。
在全國各個貧困縣,類似劍河縣這樣的科技服務還有很多,據介紹,2012年以來,中國農科院為貧困地區制定規劃、開展咨詢3000多次,現場指導農業生產22000多次。在陜西、四川、云南、河北、甘肅等地的近百個貧困縣,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
農科院專家還在各地開展培訓活動,累計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60多萬人次。僅蔬菜花卉研究所的相關專家,就以日光溫室蔬菜栽培、有機無土栽培、蔬菜工廠化育苗等技術,在多個貧困地區開展培訓,培訓菜農和技術人員8萬多人次。同時,中國農科院還向各貧困地區捐贈生產資料,至今已捐贈種子、肥料等205.8萬噸,捐贈生產設備、科研儀器124臺,捐贈臨床獸醫用品3萬余套。
中國農科院蘭州牧醫所研究員牛春娥在牧區指導示范綿羊穿衣技術。中國農科院供圖
科技產業強化示范帶動
2020年,四川得榮縣,1.1萬畝漢麻豐收,預計可以為當地帶來1000萬元以上的產值,參與的農戶,戶均增收2800多元,成為當地全域脫貧有力的支撐之一。
漢麻在油用、纖維用等多個領域都有極大的市場。該縣的漢麻種植基地是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幫助建設的,據介紹,基地采用“研究+政府+企業+農戶”的共建模式,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條。在種植中,則采用優質品種,自走式農機等現代化的生產方式。
在全國多個貧困縣中,中國農科院共建設了1142個示范基地,推廣了750個新品種,365個新產品,758項新技術。
此外,中國農科院還實施了568個科技項目,涉及資金4.57億元。如基因組研究所在喀什地區實施的耐鹽堿水稻項目,目前已經試種成功,帶動當地2000多戶農民脫貧。
除了集中推廣和實施新技術、新項目外,科學家還會進行針對性的幫扶,對貧困地區的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大戶提供科技助力。在湖北來鳳縣,中國農科院蜜蜂所的研究員幫扶當地實施“十百千萬”的養蜂發展模式,將農業公司、村集體、創業者、農戶都納入幫扶體系,迄今已經幫扶來鳳縣新增中華蜜蜂1萬群。
在全國,中國農科院已幫扶經營主體5000多個,輻射帶動9.7萬貧困戶。
科學家組織聯合攻關,搶救發病燕麥。中國農科院供圖
科技進村長期穩定幫扶
近幾年來,湖北田鳳坪村千畝油菜花海,成為當地新晉的風景勝地。每到油菜花開時,都會吸引很多游客來這里打卡,這片新的網紅地,其實是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在這里的駐村工作隊幫助建設的。
據介紹,幾年來,油料所的駐村專家一直在幫助村里建設自己的產業,并推廣作物綠色高效栽培模式。如今,千畝油菜花海已幫助村民人均年增收600多元,田鳳坪村也實現了全村脫貧。
中國農科院灌溉所駐村的地方,是河南韓堂村。從2015年開始,灌溉所連續派出了3位第一書記,統籌解決村里的飲水安全、基礎設施提升等。同時,幫助村里建起了葡萄、哈密瓜規?;a的產業園,使村民收入由原來的不足2000元,提升到4000多元。
持續的科技扶貧,常年的科學家駐村,不僅為貧困地區提供了更多的科技服務,也為當地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據介紹,近幾年,中國農科院已經培養了154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28名西藏、新疆特培學者,為當地培育了自身的科技骨干力量,打造了一批“不走的扶貧工作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