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11年5月7日-9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美國奶業科學學會和中國奶業協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奶牛營養與牛奶質量”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隆重召開。農業部原常務副部長、中國奶業協會劉成果理事長,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王俊勛主任,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國際會議與組織處李昕處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唐華俊副院長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時建忠所長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辭。中國工程院張子儀院士、美國科學院Dale Bauman院士、美國奶業科學學會會長James Linn教授和美國NRC奶牛委員會委員Trevor Tomkins博士等專家和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新西蘭和巴西等國家的34位知名專家作了專題報告,來自國內33所大專院校、17個科研院所、41個部或省級乳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100個奶牛技術推廣部門及8個中外乳品企業的領導、專家和科技工作者共計62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本屆會議的宗旨是提高奶業效益和牛奶質量安全水平。會議共安排了30余場精彩報告,分為“奶牛營養與牛奶品質基礎研究”、“牛奶質量與安全”、“奶牛飼養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三個主題。旨在總結和交流最新研究進展,探討推動各國政府、相關組織和科學家之間進一步深入開展合作研究,加大奶牛營養與牛奶質量研究領域的投入,建立成果共享的機制。
三大營養物質即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代謝依然是奶牛營養與牛奶品質基礎研究的熱點,充分理解這些營養物質的代謝機制有助于科學配制日糧、改善奶牛健康狀況和提高生產性能。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代謝影響奶牛的能量攝入和分配,而能量分配是導致動物個體間生產性能表現差異的主要原因。宜量和平衡的氨基酸可以促進乳蛋白的合成并提高奶牛產奶量,同時有助于提高氮的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最近的研究表明,牛奶中富含的支鏈脂肪酸在人類營養學方面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有必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一些新的研究技術如三維乳腺細胞培養、宏基因組學、小RNA和系統學方法等的出現,使得人們對乳成分合成、瘤胃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乳腺發育及組織適應生理狀態或營養相關的因子有了更深入了解。
近10年來,全球奶業面臨成本上升的巨大挑戰,迫切需要新的技術創新。本次大會提出的在全球實施的“奶牛營養升級計劃”(DNTP),通過整合飼料分析、營養平衡、牧場工程、飼養管理等技術,力求最終達到奶牛養殖效率的最優化。對該技術最新進展的報告與交流,受到與會國內外專家的普遍關注和好評。
另外,為了發現和培養我國的奶業青年俊杰,為他(她)們提供展示的平臺,大會學術委員會設立了“研究生論壇”。國際評委會從60篇投稿論文中評選出12篇入選論文,12位入選者在論壇上向國際評委會作了最后講演。通過現場投票,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紀念獎6名,大會組委會向獲獎者頒發了證書和獎金。(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