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性思維的本質,是勇于大膽創新。采用顛覆性思維研發的成果,不僅具有一般成果的屬性,還具有更強的前瞻性、更大的推廣價值和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提起麻類植物,人們自然會想到它們是用來加工紡織品的。然而,筆者日前到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采訪時,卻看到幾十種用麻類植物加工的面條、蔬菜等新產品。
麻類纖維是人類最早利用的紡織纖維, 早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利用苧麻編織衣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麻類植物和棉花被統稱為棉麻,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科技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紡織原料日益增多,麻類植物的紡織原料功能大大弱化,與之相關的科研工作也陷入低谷。直到后來,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以麻類多功能開發為突破口,加大研究和開發力度,利用麻類植物的黃麻多糖含量高、氨基酸種類多、膳食纖維多等特點,開發出保健功能蔬菜、特色面條等——麻類植物變成了可以吃的農作物。
麻類的多功能開發,給我們帶來一個重要啟示,那就是要倡導顛覆性思維。傳統觀念認為,麻類主要解決人們“穿”的問題,科研人員卻讓它們轉變成可以吃的農作物。這個“腦洞大開”的奇思妙想,開拓出一片廣闊的新天地。
顛覆性思維的本質,是勇于大膽創新。采用顛覆性思維研發的成果,不僅具有一般成果的屬性,還具有更強的前瞻性、更大的推廣價值和更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農作物發生了病蟲害,傳統的做法是噴灑農藥,而顛覆性農業科技則充分利用害蟲趨光性的特點,夜間在田野里點上太陽能燈,引誘捕殺害蟲,不僅防蟲效率提高了,還節省了農藥、保護了生態環境,一舉多得。
相反,如果局限于原有的思維模式,抱殘守缺、不思進取,不僅無法獲得更多課題支持,而且難以取得重大的科技成果。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知識更新越來越短、技術迭代越來越快。“面朝黃土背朝天”曾經是農業生產的生動寫照,而如今,在用各種先進技術打造的植物數字工廠,種植作物不再用土壤,而是按它們的生長需求提供營養液;同時,還可根據不同作物的需求提供光照“配方”,生產出的作物不僅沒有污染,而且營養更豐富。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目前已發現的植物有3萬多種,大面積種植的各類農作物僅有300多種。如果采用顛覆性思維,借鑒麻類多功能開發的路徑和方法,對現有的農作物進行多功能開發,有望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更多堅實的技術支撐。
麻類多功能開發的實踐告訴我們,科技研發的重要使命是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現實問題,遇到困難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大膽創新,找到正確的方法并長期堅持下去,這樣科研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