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豐收季節,中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于10月16日在山東棲霞召開。這是一次蘋果產業國家級盛會,院士、專家齊聚棲霞,為全國蘋果產業發展出謀劃策。
我國是世界第一大蘋果生產國,2019年我國蘋果栽培面積3010萬畝,產量4190萬噸,分別占世界蘋果總面積的42.2%,總產量的45.5%。蘋果是保障我國水果市場周年供應的大宗水果,對建設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伴隨著蘋果產業的迅速發展,制約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日益凸顯。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發布的《蘋果高質量發展技術集成與示范技術報告》顯示,蘋果產業“大而不強”的五大癥狀主要有苗木帶毒率高,化學藥劑難以防控;栽培模式落后,樹體管理技術繁瑣;土肥水管理不科學,果園可持續生產能力有待提高;花果管理繁雜,人工成本居高不下;過分依賴化學農藥,質量安全存在隱患。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霍學喜教授指出,我國蘋果產業在土地產出率、資本回報率和勞動投入回報率三方面與果業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的現狀,他呼吁加大技術和管理創新力度,實現產業升級
為實現蘋果產業的綠色高質量發展,針對我國蘋果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提出“優質、安全、簡約、多樣、高效”的技術主攻方向,根據不同蘋果優勢產區的立地條件和制約因素,系統集成了“優化品種結構,無病毒苗木、無袋化栽培,負載量精準管理、水肥精量調控、病蟲害精準防控,高光效修剪、高質量改土、高效益改園、高標準建園”(簡稱“一優兩無三精四高”)的十大關鍵技術,構建了涵蓋品種、栽培和植保領域的技術體系,實現蘋果高質量發展模式在各主產區的可復制、可推廣,推動蘋果生產省力降本、提質增效。目前已在山東棲霞、甘肅靜寧、遼寧綏中等蘋果優勢產區建立綠色提質增效示范基地3000余畝;在河北承德、云南昭通等地建立了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基地1000余畝,對推動不同區域蘋果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成效顯著。
棲霞地處蘋果栽培的“黃金地帶”,注重引進高端科研力量是棲霞蘋果始終走在全國行業前列的重要推動力。棲霞市攜手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合力打造“棲霞蘋果試驗站”,重點開展蘋果產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成果研發與試驗示范,打造蘋果產業的品種培育基地、成果轉化基地、技術示范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國際合作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提升棲霞乃至煙臺蘋果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加速蘋果產業邁入智慧化、高端化發展軌道。據介紹,果樹研究所還將開展“百名博士進棲霞”活動,采取選派博士專家結對包幫鎮村、企業的形式,幫助指導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示范推廣先進技術、成果等,為蘋果產業發展提供高層次人才和智力支撐。
中國農科院果樹研究所所長曹永生表示,推動我國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要高品質、高標準、高效益,加強全產業鏈的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做到減水、減肥、減藥、減人、減樹的“五減”,生產出好吃、好看、好種、好賣、好想的“五好”蘋果。
大會期間,還開展全國優質蘋果大賽,對10個省份、41個縣的相關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選送的405份樣品,從外觀品質、果肉質地與色澤、口感風味、可溶性固形物、果實香氣等方面指標,進行專業化評審,評比產生了59個金獎。為各地蘋果產業發展樹立榜樣,助推地標性果品品牌建設,引領蘋果生產向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