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大批有知識、有抱負的人才進村入寨,他們潛心農業,扎根田野,成為“新農人”。他們植根鄉村,憑著種養新手段、營銷新思路,為鄉村發展不斷注入新活力,帶來新希望。
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統計,截至“十三五”期末,“新農人”的重要代表——返鄉入鄉創業人員達到1010萬人。根據規劃,到2025年,返鄉入鄉創業人員要超過1500萬人。
央視網獨家專訪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高利,解讀“新農人”如何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央視網記者:您現在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什么?這項科研的重要性在哪里?
高利:我現在主要致力于研究小麥黑穗病,它是危害小麥穗部的病害,直接導致小麥減產甚至絕產,患病前期肉眼無法察覺,只有當小麥抽穗并即將成熟時,人們才能觀察到它的癥狀。因此,這種病害早期的檢測監測和預防控制非常重要。
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種病害曾非常嚴重,當時沒有特別好的防治方法,一旦發生將會導致顆粒無收,因為病原菌完全替代了小麥籽粒,使其變成了一個薄皮包子,外面薄薄的一層種皮里面包裹的全是病原菌,散發出的腥臭味以及含有的毒素會導致人畜嘔吐、中毒等癥狀,嚴重影響小麥的產量、品質以及商業價值。即使將這種患病的小麥籽粒加工成飼料或其他產品,病原菌仍然具備旺盛的生命力。遇到適合萌發的環境條件,病原菌還會造成再次侵染。因此,這種病害非常頑固,在土里可以存活并保持活力十多年,很難根除。
為了預防該病害的發生,在播種前,我們會使用拌種藥劑,另外,從小麥生長開始就持續不斷地進行采樣,檢測植物組織中病原菌的含量,實時監測小麥生長狀況,一旦檢測到病原菌,便立即采取防控措施,避免造成更大的產量及經濟損失。這期間采用我們研發的高靈敏檢測手段進行病害監測,例如可檢測種子是否帶有病菌,土壤中及小麥組織中病原菌的含量等等。通過病害監測,輔助小麥的正常生長,保障糧食的安全生產。
央視網記者:您如何做到在實驗室、田野和講臺之間的工作轉換?
高利:首要之事是將個人的時間安排與小麥的生長周期緊密連接。我們會隨著小麥生長的推進進行小區實驗,例如當播種季節到來時,我們需要設計整體實驗方案,并根據需求制定不同小區的具體方案。不同地塊涉及小麥的不同生長期,有些地方早些種植、早些收獲,有的地方則相對晚些種植、晚些收獲。
在閑暇之余我們要儲備與時俱進的新的病害或突發病害的防控體系與技術手段,進而能第一時間在病害發生時與農技推廣人員或相關技術人員溝通,用來指導農民生產。此外,我們還會通過制定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來指導更多人進行科學、規范化的病害檢測及小麥的種植和管理。
就像遵循節氣一樣,我知道什么時候什么地區的小麥生長處于什么狀態,我們應該做什么工作。
某種程度上,我也算是一位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的“新農人”。我們科研人員會在全國的麥田里調查病害,掌握小麥生產上主要病害的類型,危害并提供防控方法,全力保障小麥的安全生產。
當在田間發現病害時,我們會聯系當地的植保站或植檢站,了解小麥品種、種植情況以及是否藥劑拌種、土壤處理等管理措施。同時,還會詢問種子的來源并進行調查,找到病害發生的關鍵原因,并提供建議來避免來年病害的發生。
農業科技工作者要在田間地頭發現科學問題,把解決科學問題的理論搞清楚后,最重要的是把簡單易行可操作的方法用于田間地頭,指導生產,為生產保駕護航,這就是我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指導生產”的過程。
央視網記者:您是如何在實驗室幫助農民分析植物病害的?
高利:我所做的病害檢測工作,很多時候肉眼是無法正確判斷的,尤其是病害處于潛伏期的時候。有些病原菌癥狀極其相似,即使有豐富的經驗也很容易造成錯判和誤判,何況多種病害復合侵染植物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因此,農業必須借助科技理論和科學知識來輔助檢測病害,只有準確識別和鑒定病害,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進而提高防治效率。
在生產中,我發現許多農戶往往憑自身經驗來判斷病害類型,但當肉眼能夠辨別時,實際上病害已經錯過了最佳防治時機。我們針對相似的病原菌展開研究,輔助科技手段,可以在肉眼無法識別的時候就能快速準確的鑒定病害類型,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一旦對病害類型判斷錯誤,后期的防治效率將受到很大影響,甚至錯過最佳防治時機。因此,我們利用科學技術指導農民的生產,確定病原菌類型以及提供相應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在小麥生長過程中,當有些農戶不確定病害類型時,會隨時采摘植物組織寄給我進行檢測。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及早發現病害,采取準確及時的用藥措施,從而減少農民的產量及經濟損失。
我經常收到各種來源的植物樣品,包括小麥發芽的根、嫩芽、抽穗時的葉片以及染上病原菌的籽粒,其中穗部病害樣品特別多,我會幫他們第一時間檢測具體是哪種病害,并提供防治方案。當然蔬菜病害、果樹病害等樣品,我們也經常收到,就是第一時間去分離病原菌,并給出防控的建議,這些檢測我們都是義務服務的,這使我們感受到了植物病理學家的貢獻,并以能為社會做貢獻而感到自豪。
通過將科學問題帶入實驗室并指導生產,我們在解決實踐問題的同時,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也為我們發現科學問題、解決科學問題并通過撰寫科研論文的形式將鑒定技術以及防治方法進行推廣和宣傳。
央視網記者:您如何看待農業和科研、教育之間的關系?
高利:我認為三者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是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需要充足的糧食,然而我們的資源有限,要想解決資源和糧食生產的問題就必須有高科技的輔助。通過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實現農業科技化,會為推動農業生產提供良好的技術保障。
科學研究是沒有盡頭的,因為它會隨著氣候和耕作制度的變化而變化,防治方法也會隨之改變。我們需要根據田間狀況、氣候變化和種子情況等進行研究。此外,持續用藥會導致有些病害產生抗藥性,也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要儲備可替代的藥劑來預防可能出現的抗藥性問題等等。因此農業科研是無窮盡的,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需要不斷去探索和研究。
我希望未來能繼續發揮我的專業優勢,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保障,確保我們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在我研究的領域,盡我所能貢獻力量,并持續不斷地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