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新華網]引領農業科技方向的大戰略
中國農業科學院開展創新工程綜述
發布時間:2014-01-13
|來源: 《新華網》2014年1月13日|作者:董峻
新華網北京1月13日電(記者董峻)讓科研人員的研究工作更安心,真正把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是一直以來科技界的期盼。201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實施了一項旨在整合農業科技資源、探索科研機制改革的科技創新工程。一年來,科研人員感受到了哪些改變?這項工程將為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提供什么新思路?
讓科研人員安心做科研
2013年1月,中國農科院啟動了一項國家長期重大工程——科技創新工程。此舉是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探索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主要任務是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資源分散重復的問題。
2014年1月13日,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在該院年度工作會議上說,全院已先后兩批遴選出22個研究所、193個科研團隊進入試點。第1批試點研究所的112個科研團隊順利啟動,標志著創新工程邁出第一步。
一些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我國主要科技計劃管理模式以短平快項目為主,平均資助周期為2到3年,造成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跟著項目走,很難形成研究積累和重大突破。中國農科院的一項統計顯示,科研人員用于科研的時間占全部工作時間平均比例為51%,其余時間主要是爭取項目、參加會議、項目檢查、總結驗收等。
“過去是拿得到什么項目就做什么科研,有多少經費就做多少事。研究出來的東西呢,是個成果就是個成果,不是也就拉倒了。”作物科學所副所長王述民感慨地說,“創新工程提出穩定支持60%的經費比例,這讓科研人員不用再天天找飯吃。我們現在是根據未來10年的方向做研究,大家能安心搞科研。”
李家洋表示,創新工程將尊重農業科研規律,以穩定支持為特征,按照學科發展方向和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需求,確定各學科和研究方向的重點任務,長期穩定開展研究活動。
改革科研組織方式,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工程目的不僅在于讓科研人員“輕裝上陣”。李家洋說,其重大意義在于通過少量資金投入撬動大量科技資源;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探索一條農業科技創新之路,加快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農業科研大聯合、大協作。
他們怎么做的?副院長唐華俊說:“我們把全院30多個所、50多年來干的活進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8大學科群、130多個領域、300個左右的重點研究方向,打破研究所的界限,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突出研究重點、滿足國家目標。”
唐華俊表示,中國農科院希望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凝聚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建立完善一批世界領先的創新平臺,建立完善遍布全球的科技合作網絡,建立起健全完善、國際領先的農業科研組織方式,整體進入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行列。
中國農科院還計劃建立起以學科研究方向為主線,上中下游、院內外、國內外高效協作的大聯合、大協作創新機制,全面構建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國際上建立起“以我為主”的高效協同創新的農業科研平臺和技術示范基地;取得一批事關農業現代化全局的戰略高技術創新成果、一批事關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創新成果,解決科技與生產脫節的問題。
用人和績效考核以創新成果為目標導向
在解決“錢”的問題同時,創新工程也對“人”的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去年初中國農科院首次向全球發布用人信息,招聘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職位,浙江大學教授周雪平成功應聘,這是創新工程正在著手探索的新用人制度的一個縮影。
唐華俊說,創新工程實施按照“按需設崗、按崗聘人、崗位固定、人員流動”的原則,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首席科學家、骨干專家、研究助理等優秀人才,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以研為先、以人為本的新型人才培養任用機制。
同時,相關的分配制度、評價與激勵制度也正在著手建立或完善。創新工程將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和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進入創新崗位的人員實行由基本工資、崗位津貼和崗位績效構成的“三元結構”薪酬制,依據考評結果確定績效獎勵。
此外,創新工程實施將建立院、所、團隊、崗位“一年一監測、三年一評估(中期評估)、五年一考核(期滿考核)”的分級分期分類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與績效獎勵、年度預算、人員薪酬直接掛鉤。院負責考評研究所,研究所負責考評首席科學家和科研團隊,首席科學家負責考評科研團隊成員。
在創新工程的激勵引導下,中國農科院今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獎成果6項,占農業領域國家獎總數的18.8%,并首次實現自2000年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全覆蓋。
讓科研人員安心做科研
2013年1月,中國農科院啟動了一項國家長期重大工程——科技創新工程。此舉是農業部、財政部等部門探索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主要任務是突出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從根本上解決科研資源分散重復的問題。
2014年1月13日,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在該院年度工作會議上說,全院已先后兩批遴選出22個研究所、193個科研團隊進入試點。第1批試點研究所的112個科研團隊順利啟動,標志著創新工程邁出第一步。
一些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我國主要科技計劃管理模式以短平快項目為主,平均資助周期為2到3年,造成科研人員的科研活動跟著項目走,很難形成研究積累和重大突破。中國農科院的一項統計顯示,科研人員用于科研的時間占全部工作時間平均比例為51%,其余時間主要是爭取項目、參加會議、項目檢查、總結驗收等。
“過去是拿得到什么項目就做什么科研,有多少經費就做多少事。研究出來的東西呢,是個成果就是個成果,不是也就拉倒了。”作物科學所副所長王述民感慨地說,“創新工程提出穩定支持60%的經費比例,這讓科研人員不用再天天找飯吃。我們現在是根據未來10年的方向做研究,大家能安心搞科研。”
李家洋表示,創新工程將尊重農業科研規律,以穩定支持為特征,按照學科發展方向和國家重大科技創新需求,確定各學科和研究方向的重點任務,長期穩定開展研究活動。
改革科研組織方式,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工程目的不僅在于讓科研人員“輕裝上陣”。李家洋說,其重大意義在于通過少量資金投入撬動大量科技資源;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探索一條農業科技創新之路,加快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農業科研大聯合、大協作。
他們怎么做的?副院長唐華俊說:“我們把全院30多個所、50多年來干的活進行了全面梳理,形成了8大學科群、130多個領域、300個左右的重點研究方向,打破研究所的界限,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突出研究重點、滿足國家目標。”
唐華俊表示,中國農科院希望通過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凝聚一批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建立完善一批世界領先的創新平臺,建立完善遍布全球的科技合作網絡,建立起健全完善、國際領先的農業科研組織方式,整體進入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行列。
中國農科院還計劃建立起以學科研究方向為主線,上中下游、院內外、國內外高效協作的大聯合、大協作創新機制,全面構建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在國際上建立起“以我為主”的高效協同創新的農業科研平臺和技術示范基地;取得一批事關農業現代化全局的戰略高技術創新成果、一批事關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創新成果,解決科技與生產脫節的問題。
用人和績效考核以創新成果為目標導向
在解決“錢”的問題同時,創新工程也對“人”的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去年初中國農科院首次向全球發布用人信息,招聘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職位,浙江大學教授周雪平成功應聘,這是創新工程正在著手探索的新用人制度的一個縮影。
唐華俊說,創新工程實施按照“按需設崗、按崗聘人、崗位固定、人員流動”的原則,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首席科學家、骨干專家、研究助理等優秀人才,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以研為先、以人為本的新型人才培養任用機制。
同時,相關的分配制度、評價與激勵制度也正在著手建立或完善。創新工程將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系和鼓勵創新創造的分配激勵機制。進入創新崗位的人員實行由基本工資、崗位津貼和崗位績效構成的“三元結構”薪酬制,依據考評結果確定績效獎勵。
此外,創新工程實施將建立院、所、團隊、崗位“一年一監測、三年一評估(中期評估)、五年一考核(期滿考核)”的分級分期分類績效考評制度,考評結果與績效獎勵、年度預算、人員薪酬直接掛鉤。院負責考評研究所,研究所負責考評首席科學家和科研團隊,首席科學家負責考評科研團隊成員。
在創新工程的激勵引導下,中國農科院今年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獎成果6項,占農業領域國家獎總數的18.8%,并首次實現自2000年以來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全覆蓋。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