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科學院于1月12日下午,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蔬菜5個產業專家團啟動會,建立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新機制新模式,科技助力穩產保供和鄉村振興。
啟動會上,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為產業專家團依托單位授牌并頒發團長聘書,5個產業專家團團長分別介紹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水稻產業專家團團長、水稻所所長胡培松院士代表產業專家團團長作表態發言,作科所所長錢前院士代表依托單位作表態發言。
中國農科院院長吳孔明指出,中國農科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服務三農中心工作為己任,堅決扛起科技支撐穩產保供的職責使命。組織科技小分隊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大規模應急性科技支撐穩產保供專項行動。先后開展奪夏糧豐收、抗旱保秋糧等大規模、應急性科技支撐專項行動,全院千余人次專家下沉一線,到全國20余個省(市)、100余個地市(州)、300余個縣(區)開展科技指導服務工作,組織線上線下“田間課堂”等各類科技指導培訓活動近千次,累計從生產一線凝煉科研選題30余項,其中小麥、水稻、油菜等5個領域科研選題已通過立項并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我國全年糧食豐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組建小麥產業專家團探索建立科技支撐穩產保供常態化機制。強化頂層設計,研究制定《中國農科院小麥產業專家團組建方案》,整合全院科研團隊,成立小麥產業專家團,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院一盤棋,探索建立全方位、成建制、常態化全力支撐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機制。小麥產業專家團成立以來,組織開展了冬前苗情調研、小麥安全越冬技術培訓、生產技術會商等工作,針對冬季凍害和春季倒春寒,專家團也都做了應對預案。實施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項目為穩產保供提供技術支撐和模式儲備。在主產區統籌部署油菜、蔬菜、馬鈴薯、棉花、瓜果、茶葉、花生、奶牛、畜禽、人居環境等20個產業項目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工作,建立示范基地167個,集成國內外先進實用技術209項,構建綜合技術模式82套,為穩產保供提供了充足的技術支撐和模式儲備。
吳孔明指出,在實踐中也認識到,糧食供求緊平衡格局尚未根本改變,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不確定性風險不斷增加,大豆油料和菜籃子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仍然面臨一系列制約因素。破解這些矛盾、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要依靠科技創新破解資源環境約束、深挖增產潛力,要依靠科技推廣,在農業生產重點環節和關鍵節點上,加強科學技術指導服務,實現良種良法良技配套,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豐產豐收。中國農業科學院產業專家團的成立,是順應產業發展需求,組建的機制化、組織化、常態化的穩產保供科技支撐隊伍體系,打通了科技成果應用和服務產業一線最后一公里,建立了科技支撐產業發展新機制新模式。
據悉,中國農科院成立的小麥、水稻、玉米、大豆、油菜、蔬菜6個產業專家團,將陸續建立覆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產業專家團,遵循“平時布局、戰時實用”保障模式,形成穩產保供長效機制,彰顯科研國家隊“科筑糧安”的使命擔當,營造扎根主戰場、奉獻主戰場、服務主戰場、建功主戰場的良好風尚,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為三農事業高質量發展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