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過后,北京氣溫驟降。順義的清晨,寒風刺骨,田野間一片寂靜。然而,在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基地里,研究員張錦鵬正蹲在麥田邊,仔細查看小麥苗情,記錄著每一株小麥的“健康狀況”,為它們的越冬表現“把脈問診”。
“春節期間是小麥越冬的關鍵時期,尤其是氣溫轉折點,最能體現小麥的抗寒性。”張錦鵬一邊記錄數據,一邊向科技日報記者解釋道。他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數字和符號,這些都是小麥抗寒性的“密碼”。
張錦鵬介紹,小麥越冬性的評價分為五級:0級表示無凍害,1級為輕微凍害,2級為中等凍害,3級為較重凍害,4級則為嚴重凍害。為了快速記錄,他和團隊采用簡化的數字標注法,將每一片試驗田的小麥抗寒性逐一登記。
“你看,這片區域的小麥葉片有1/3到1/2已經凍干脫水了,但生長點依然健康,這說明它的抗寒性屬于中等水平。”張錦鵬指著一片麥田說道。他告訴記者,對照品種“中麥175”是北部冬麥區的抗寒標桿,任何新品種的抗寒性都要與它進行比較。“如果抗寒性超過‘中麥175’,那這個品種就很有潛力;如果不如它,那就要謹慎對待了。”
在另一片試驗田,張錦鵬發現了一個抗寒性表現優異的品種。“你看,這片區域的小麥葉片大部分還是綠色的,凍干脫水的部分不到1/3,這說明它的抗寒性比對照品種還要強。”他興奮地記錄下數據,并囑咐助手拍攝照片,以便后續分析。
然而,并非所有小麥都能順利越冬。在一片試驗田里,張錦鵬發現了一個抗寒性較弱的品種。“這片區域的小麥葉片幾乎全部凍干脫水,只剩下葉鞘基部還保留一點綠色。”他搖了搖頭,“這樣的品種可能無法通過越冬考驗,未來會面臨著被淘汰。”
張錦鵬的田間調查是多年來的堅持。他告訴記者,小麥越冬性的評價需要連續多年的數據積累,單靠一年的觀察是不夠的。“只有經過反復驗證,我們才能篩選出真正抗寒性強、適應性廣的品種,才能把小麥品種受冬季凍害的風險降到最低。”
春節前后,正是北京最冷的時節,也是小麥越冬性表現最明顯的時期。張錦鵬選擇在這個時間點下田調查,正是為了捕捉小麥在極端低溫下的真實表現。“這個時候的數據最具有代表性,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評估品種的抗寒性。”
當被記者問及春節堅守田間的感受時,張錦鵬笑了笑:“農業科研人員沒有假期,只有責任。小麥不會因為春節就停止生長,我們的工作也不能停。”
他的堅守不僅是為了科研數據的準確性,更是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小麥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尤其是在北方地區,越冬性的強弱直接關系到產量和品質。”張錦鵬說,“我們的工作就是為農民篩選出抗寒性強、產量高的優良品種,幫助他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