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梨園中的石碑訴說著鄭果所專家們做出的貢獻
六十年風雨春秋,一甲子矢志不渝。
也許,歲月的風霜將湮沒許多往事,也許,歷史的車輪會消蝕許多記憶。但在河南寧陵——這片黃河故道熱土之上,有這樣一群人注定會被人們銘記,會留下永不褪色的印記。他們就是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專家們,一代又一代前赴后繼扎根寧陵60年,服務酥梨產業60載,不曾中斷,不曾懈怠。
勇擔重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提供技術服務
1952年,毛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1958年中央召開的黃河故道果樹生產座談會、全國農業會議、全國果樹生產會議和全國園藝工作研究會議等一系列的會議上,發展黃河故道地區果樹生產,列為重點工作之一。在此基礎上,國家發出了“發展果樹,改造沙荒”的號召。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積極響應號召,選派崔致學、黎彥、高德良、余旦華等果樹專家到寧陵縣石橋鄉劉花橋村長期駐點,他們是共和國歷史上走向黃河故道的第一批果樹專家。
60年前,我們國家農業生產能力還比較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比較貧困,就是在那樣的情況下,鄭果所專家們滿懷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和對農民的淳樸感情,來到了土地貧瘠、風沙彌漫的黃河故道,為了黃河故道的果樹事業,拉開了建設和改造寧陵梨樹生產的序幕。
如今已經93歲高齡的黎彥研究員回憶,每次下鄉他們要先步行到長途汽車站,下了長途汽車再搭乘順路的馬車,如果搭不上車就徒步幾十里地。他們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在農民家里吃派飯,多是紅薯面窩頭和紅薯面條,頓頓鹽水煮青菜,連味精都沒有,后來下鄉時崔致學常常帶一點味精和小磨香油。當地農民居住條件非常不好,女同志住在漏雨屋,男同志只能住在牛棚里。
當時,劉花橋村梨樹栽培管理技術落后,病蟲害嚴重,酥梨產量極低。鄭果所專家們首先說服村支書,帶頭示范,并通過村支書勸說招集梨農現場傳授梨樹修剪、施肥管理、人工授粉、病蟲害防治技術。在每年最關鍵的冬春季修剪和管理時期,他們與梨農一起刮除病害樹皮并監督焚燒,使幾乎絕收的金頂謝花酥梨獲得了新生,發生了起死回生的轉機,第二年的產量達到5萬多斤,第三年突破了30萬斤。
1965年春鄭果所又增派了仝月澳、楊萬懿、朱家滿三位專家,他們以身示教、精心指導、酥梨產量連年遞增。在劉花橋蹲點期間,同甘共苦,培養了一批批農民技術員,實現了劉花橋村梨樹的連年豐產豐收,成為寧陵全縣的酥梨生產樣板村,并且大部分供應了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大梨農在經濟上富裕了,也為國家賺取了外匯。
“毛主席派來的專家”。這是寧陵縣老百姓對鄭果所專家們親切的稱呼。也正是這支聽黨指揮、敢于擔當的鄭果所專家團隊,憑著艱苦卓絕的奮斗,無條件為果農提供技術服務,使得寧陵酥梨產業穩步發展,聲譽日隆。
使命在肩,為酥梨產業發展攻堅克難提供科技支撐
60年過去了,如煙的往事不能忘卻。一棵棵梨樹,濃縮了歲月的故事,更證明了鄭果所專家們的忠誠。一批又一批專家肩負著發展果樹、致富百姓的責任使命,前赴后繼扎根寧陵傳播科技興農之火,演繹著知識改變面貌、技術改造產業的傳奇。
以崔志學、黎彥等代表的第一代科學家長期在寧陵縣劉花橋村駐點,吃苦最大,具有開創性的意義,他們解決了酥梨人工授粉、主要蟲害防治、產量低而不穩的問題,使酥梨生產逐步走上正軌。
即便在退休之后,他們仍不忘初心。1993年,年近七旬已經退休的崔致學、黎彥研究員又來到了劉花橋指導解決梨樹生產上的新問題。1995-1996年,為了寧陵縣爭取黃淮海酥梨基地開發和資金,邀請魏聞東等專家來寧陵縣論證酥梨擴大面積的發展前景。黎彥研究員不顧年事已高,不定期約同各方面專家陳漢杰、周增強、黃顯淦、魏聞東、馮桂馨等一起來到劉花橋村,傳授新技術,一直堅持到2005年,并把技術輻射到大部分梨樹生產地區和縣屬園林場,使金頂謝花酥梨形成了規模化、產業化、商品化、優質高產的知名品牌,廣大梨農走上了富裕之路。
以魏聞東、周增強、楊健為代表的第二代科學家長期執行“河南省科普與實用技術傳播工程”項目,為寧陵縣引進了一系列新的梨樹品種,豐富了品種花樣,不提斷提升了梨樹病蟲害防治水平,提高了梨果實產品質量。推廣新品種、豐富了梨果市場、改善了梨園的生態環境。2001年以來,鄭果所與寧陵縣簽訂了技術協作協議,聘請楊健、周增強等專家,開展梨樹新品種選育與生產技術研究與“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示范推廣。
近年來,一批年輕的科學家陸續奔赴寧陵開展梨樹試驗與技術推廣。于會麗主持的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將試驗點選擇在石橋鄉于莊寨村。歲月更迭,歷史延續,時代前行,責任和使命卻從未忘記。寧陵謝花酥梨的發展,浸潤著鄭州果樹研究所老中青幾代專家的心血,三代科學家想盡千方百計,攻堅克難,為寧陵縣的酥梨優質豐產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造福一方,讓生態更優美果農更富裕
寧陵酥梨產業經歷60年艱難發展過程,由無到有、由弱到強;由重產量,到重質量,再到質量優先質量與產量并舉;由鮮食,到加工;由無貯藏條件、到窖貯,再到冷庫。寧陵酥梨產業的每一次發展進步,都伴隨著科技的進步,都凝聚著專家的心血。
目前,寧陵縣梨樹種植面積達22萬畝,總產量65萬噸,主要集中在石橋鎮、柳河鎮、孔集鎮等9個鄉鎮。寧陵酥梨借助科技的力量,產量質量大幅度提高,經濟收入大幅度上升,梨農人均收入達1.2萬元。
一批科技示范戶,農村科技能人不斷涌現。其中,劉靜學、劉先照、杜華是杰出代表。杜華多年來跟隨黎彥、周增強研究員長期觀察梨樹蟲害發生規律,積累了豐富的梨樹管理經驗,他管理的梨園成為周邊的樣板園;劉先照發起成立了寧陵縣果業商會,聯系了一大批梨樹管理者和經銷商,劉靜學組織成立了金橋酥梨專業合作社,有會員300多人,他們成為寧陵縣組織果樹生產的核心力量。
經過大面積果樹種植,寧陵風沙風沙得到控制,生態實現平衡,目前氣候溫和、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緊緊圍繞萬頃生態梨園,連續舉辦十五屆梨花節、十一屆酥梨采摘節,每年的梨花節和采摘節吸引全國各地40余萬游客來寧陵觀光游玩,從而帶動包裝、物流、加工、餐飲、住宿等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
富裕起來的寧陵百姓自發為鄭果所專家立功德碑。2008年,劉橋村梨農自發集資在20萬畝梨園中央,豎立起三塊大碑,訴說著久遠的歷史和果樹科技人員善良的初心和貢獻。
鄭果所所長曹永生介紹,寧陵基點是在黃河故道建立的眾多基點中唯一數十年不間斷堅持下來的基點,是在黃河故道果區樹立的樣板和旗幟。
2018年3月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寧陵酥梨試驗站正式簽約建設,該站將緊緊圍繞寧陵酥梨產業發展需求,發揮地方區位優勢,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進行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研發與試驗示范為鄉村振興、精準扶貧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撐。
酥梨產業和果樹專家的故事仍將在寧陵這片土地上續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