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前排右三)、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左一)等領導和專家在“中黃13”第一億畝收獲現場會上。中國農科院供圖
“中黃13”品種累計種植面積達1億畝,是我國大豆育種工作的標志性重大成果,是大豆產業發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對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構建合理耕作制度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滿足國內食用大豆消費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著名大豆遺傳育種專家、中國農科院原院長王連錚研究員選育的大豆品種“中黃13”,至2018年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
這是近20年來全國僅有的年推廣面積超千萬畝的大豆品種、近30年來唯一累計推廣面積超億畝的大豆品種,也是唯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大豆品種。
9月21日,“中黃13”第一億畝收獲現場會在安徽宿州舉行。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余欣榮在現場會上指出,“中黃13”的育成展現了老一輩育種家開拓創新、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品種累計種植面積達1億畝,是我國大豆育種工作的標志性重大成果,是大豆產業發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對調整優化種植結構、構建合理耕作制度發揮了積極作用,對滿足國內食用大豆消費需求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表示,這既是第一億畝的產業收獲,也是農業科技的成果收獲,更是褒揚科學家的精神收獲。
一億畝“中黃13”
宿州市是安徽大豆主產區和最早引進和推廣“中黃13”的地區之一。提起“中黃13”,宿州市淮河糧食產業化聯合體示范戶李勇總有很多話要說?!斑@片地是6月9日播種的,生長期間暴雨、高溫等災害天氣多發,超過35攝氏度的就有28天,但‘中黃13’長勢依舊很好。”他說。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韓天富介紹:“‘中黃13’大面積推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該品種適應性廣、皮實耐用,農民喜歡種植。自2002年推廣以來,無論何種年景從未出現過大面積絕產絕收的情況?!?/p>
無絕產絕收,更高產穩產。“中黃13”在黃淮海地區曾創造畝產312.37公斤的單產紀錄;在推廣面積最大的安徽省區試平均畝產202.7公斤,增產16.0%,全部25個試點均增產,產量位列參試品種首位。
黃淮海地區是幾個勞動力輸出大省所處地帶。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在過去20年間大量轉移到城市。“中黃13”在9月下旬收獲,農民工利用國慶黃金周回家,收好大豆、種上小麥,又安心回去工作,正好滿足了社會轉型時期農民的需求。
大豆不僅是一種重要的養地作物,還是作物輪作換茬中最好的茬口。在黃淮海地區,大豆為小麥創造了非常好的前茬,但接下來,小麥為大豆留下的茬口并不好,特別是近些年小麥普遍機收,留茬高、秸稈量巨大,大豆的播種質量非常差,經常缺苗斷壟。
“‘中黃13’株型很特殊,葉片大,分枝比較多,即使是在缺苗斷壟的情況下,它也可以盡快覆蓋土地,有基本的收成?!崩钣抡f。
麥子種好了,留守人口糧食有保證;家里有豆子,就有豆腐吃,可以滿足蛋白需求。事實上,“中黃13”的蛋白含量很高,在黃淮南部地區可達到45.8%,商品品質好,也非常適合當地豆制品加工業的發展。
不僅是在記者來到的安徽地區有大量種植,“中黃13”適應性廣,先后通過國家以及9個省市審定,適宜種植區域北緯29°~42°,跨三個生態區、13個緯度,是迄今國內緯度跨度最大、適應范圍最廣的大豆主栽品種。
“以王連錚先生為代表的大豆科學家,立足國家需求,選育出‘中黃13’這一優質大豆品種,創造了中國大豆育種史上多個‘第一’,為穩定國家大豆產業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主要體現在育種科學價值大、保護大豆產業作用大、對豆農增收貢獻大、對綠色生產方式創新大。”張合成表示。
一種科學的精神
“‘中黃13’是普通農民真正需要的品種。王連錚先生一生務農、學農、愛農,是人民的育種家。我們從他身上看到了一個科學家對人民的感情?!表n天富說道。
1997年,韓天富來到中國農科院工作時,60多歲的王連錚已從農科院院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他的品種選育絕不是指揮別人干,而是自己干。連司機都說:“我車上拉的不是高級干部,是高級農民”。
就在那一年,王連錚親自決選了大豆品系“中作975”(“中黃13”的小名)。韓天富記得,那年秋季,“王院長親自在昌平基地選種,打著手電筒在曬場脫粒”。
巧合的是,“中黃13”正是在中國加入WTO的2001年通過國家審定的。“中黃13”的推廣一直伴隨著中國大豆產業和進口大豆激烈搏殺的過程。這個品種和中國大豆產業一樣,不僅沒有倒下去,而且發展壯大,今年累計達到1億畝。
若按市場經濟的手段來操作,上億畝的品種規模,他應該是億萬富翁。依照王連錚的貢獻,他理所當然可以享受,但他并沒有這樣做。
“秉承王連錚所代表的科學精神,真正服務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需要更多的青年人對農業科技感興趣并加入其中?!敝袊r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春明說。
長期以來,作物科學研究所緊密圍繞我國大豆產業發展需求,針對大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大豆重要性狀遺傳規律研究和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選育,不僅在熱帶大豆適應短日條件的分子遺傳機制等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而且培育出一批適合黃淮海和東北大豆主產區種植的新品種,開展新品種配套技術集成和展示示范,為我國的大豆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比如,針對黃淮海大豆生產中存在的播種質量差、秸稈處理困難等問題,集成8項單項技術,形成黃淮海夏大豆麥茬免耕覆秸精播栽培技術模式。該技術可實現大豆增產10%以上,水、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畝增收節支60元以上。
在劉春明看來,“作科所特別驕傲的一點是,真正把我們的工作跟國家糧食安全、服務鄉村振興、服務農民增產增收緊密聯系在一起”。
守住大豆陣地
“在大家對中國大豆產業發展前途非常擔心的時候,我們想給社會大眾以信心?!表n天富說道。
他告訴記者,“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在嚴酷的市場環境下,黃淮南部地區的大豆種植不僅沒有萎縮,反而有所擴大,相當于守住了我們的‘上甘嶺’。我們有保證陣地的殺手锏,就是以‘中黃13’為代表的大豆新品種”。
目前,我國食用大豆絕大多數由國產大豆提供,高蛋白大豆育種是我國大豆育種的優勢和主要特色。我國已經育成一批蛋白質含量在45%以上的高蛋白大豆品種,個別品種蛋白含量甚至超過50%。
近年大豆高產典型的涌現,與栽培技術模式的不斷完善和技術到位率的提高有直接關系。利用良種良法配套,“中黃35”在新疆塔城地區連續四年創畝產超400公斤的全國大豆高產典型,2012年畝產達421.37公斤,創造我國大豆單產紀錄?!爸悬S35”也是王連錚選育的大豆品種。
“直到目前,這個高產紀錄還沒有人突破。這為未來生產條件改善以后大豆的株型和超高產栽培提供了樣本,給我們提供了光明的前景?!表n天富說。王連錚是非常具有預見性和超前性的科研工作者,可以說,他不僅服務當下,也在為未來育種。
以王連錚為代表的團隊,針對中國大豆主產區的情況進行了相應的品種、技術研究,為中國大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未來大豆產業的提升提供了技術儲備。而說到未來,如何以這樣的育種精神、遠見和實踐,再為我國大豆科研的未來謀劃一二?
“長期的研發投入不足和特殊的大豆產業環境,導致我國在大豆產業技術水平上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差距。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各個環節均缺乏相應的技術保障,特別是缺乏從技術研究到技術應用的載體和橋梁,生產規模小,技術到位率低,導致我國大豆總產和單產不高,產業競爭力較弱?!表n天富說。
專家建議,大力推廣禾豆輪作制度,發揮大豆的生態作用;優化產業布局,構筑區域競爭優勢;調整產業扶持政策,創造作物間的公平競爭環境;啟動國家大豆科技振興計劃,圍繞大豆產業關鍵技術問題進行協作攻關,包括高產優質大豆品種選育、大豆綠色提質增效技術研究與集成、縣域大豆高產創建、大豆深加工技術提升等;倡導健康消費,提高蛋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