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田間到餐桌,農產品的產后是連接產前、產中和流通、消費的重要環節。產后保鮮、加工新技術能夠提升食物品質和消費滿足感。產后科技創新能夠促進三產融合,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據統計,2017年,我國規模以上的農產品產后主營業務收入達22萬億元。同時,深加工程度逐漸升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穩定并保持向好。
但隨著我國農業持續高質量發展,農產品的產后還存在科技支撐不足、一二三產融合不夠、鄉村特色優勢產業不強、產后過程存在較多的廢棄物排放等問題。質量安全問題仍需長期關注,目前,我國尚處于以“質量安全被動應付”為主的初級控制階段,迫切需要建設質量安全科技保障體系,實現質量安全主動保障。
對此,應大力推廣全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增強技術的多元化集成和原始創新;深度開發農產品的資源產后綜合利用;發展先進的裝備研發和制造技術;加快實施節能、降耗、低碳的農產品綠色制造技術;重點關注食物營養與健康科學的結合。
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趨向創新驅動化,零售趨向物流化和網絡化,消費需求趨向方便、個性和營養化,這些都對加工科技提出了新要求。
智能監控、主動保障將成為質量安全新標向。未來我國農產品產后發展將向生鮮農產品全程冷鏈、農產品梯次加工綜合利用、智能裝備自主制造及營養健康個性化食物定制等方向發展。
新技術引領智慧農產品產后發展,全面進入工業4.0階段。高光譜、超聲波、電子鼻、人工視覺、X射線等物理無損快速檢測技術將不斷應用于農產品產后,提高產后效率,促進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