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農業防災減災科技貫穿始終
眾所周知,我國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破壞不容小覷。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高達500多億公斤。要穩定糧食生產,防災減災至關重要。災損減一分,產量多幾許。而科技,正是農業防災減災中的關鍵。
2012年,由科技部組織,農業部、教育部、中國氣象局承擔的“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正式啟動,該項目也是我國農業防災減災領域內的又一次科技大協作。項目啟動一年取得重大進展。
日前,2013年度全國農業自然災害減災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記者專訪了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李茂松,解讀我國農業防災減災的相關問題。
記者:盡管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九連增,但每年因災損失的糧食也不少。當前,我國農業防災減災的狀況如何?科技究竟能為農業防災減災做些什么?
李茂松:我國是一個多種災害類型頻繁發生的國家,特別是農業干旱、洪澇、低溫、干熱風等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嚴重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一般災年,全國農作物受災面積達4666.7萬公頃,因災損失糧食500多億公斤。近幾十年來,農業重大自然災害呈現發生頻率不斷加快、危害范圍持續擴大、災害程度進一步加重、因災損失明顯增加的態勢。我國農業防災減災面臨嚴峻挑戰。
農業防災減災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具體來說,科技可以在災前、災中、災后發揮重要作用。
災前,我們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建立起災情的數據庫,搭建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臺,同時利用現代通訊技術,讓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廣大農民群眾在第一時間就能獲得災害預警信息,為贏得農業防災減災的主動性和針對性提供科學依據,對一些高風險災害,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農作物在區域和季節的配置,研發避災技術,針對當地季節性災害對農業生產活動做適當調整,避開災情。
在災害發生的過程中,我們依靠科技抗災、減災、救災。比如,一旦發生旱災,我們什么時間澆水、澆多少水、如何澆水等,都要依靠科技把這些東西搞清楚,提高我們技術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還要盡快研發出一系列的抗災品種,減少損失。
而災害發生后,如何做到減產不減收,要根據一年季節變化,剩下的光照和熱量,根據剩下的資源來決定,把它們有效利用起來。怎么來減少農民損失,究竟該種什么、養什么,都不能胡來,這一切,都需要依靠科技。
記者:如您所言,農業防災減災,科技必須貫穿始終。作為“十二五”重點科技支撐項目,“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預警與防控技術研究與應用”主要圍繞哪些方面開展研究工作?
李茂松:從2006年的川渝干旱,到2008年初的全國范圍雨雪災害,再到2010年的西南干旱,自然災害頻發,亟待我國通過科技主體計劃來開展防災減災的科技研究。與此同時,我國農業科技防災減災工作,需要形成協同一致的創新團隊,在這個基礎上,我們的項目應運而生。
項目主要針對旱災、低溫和洪澇等災害開展研究。旱災屬于“重大”災害,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目前旱災造成的損失能達到60%以上。而低溫和洪澇屬于“突發性”災害,影響也非常巨大,如果在東北水稻抽穗揚花期發生日均氣溫低于17攝氏度的低溫災害,水稻的結實率就會下降,溫度低于15攝氏度以下,就能導致絕收。
在農作物選擇上,我們主要研究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等5大作物,它們對我國糧棉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研究區域選擇上,主要包括東北、華北、西北、長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區,它們是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多發地區。
這個項目是我國農業防災減災領域內的又一次科技團隊大協作,涉及農業氣象、氣象災害、農學、農業水土工程、水文水資料、電子自動化、機械制造等多個專業領域,項目設置6個課題。圍繞災前、災中、災后整個過程,針對5大作物、3個災種、3個區域展開全方位的科技研究。我們希望通過研究重大突發性農業氣象災害監測新技術,研發基于農田尺度的地面監測技術與設備,實現農業災害的自動化、強時效和高精度監測,初步建立我國農業災害監測技術支撐體系;通過研究農藝、工程、物理與化學相結合的防災減災新技術,實現農業重大自然災害防、抗、避、減技術和措施的一體化,形成我國農業防災減災技術體系。一旦項目完成,將對我國農業生產發揮重要的作用,增加的糧食產量相當可觀。
記者:目前項目取得了哪些進展?今后又有哪些規劃?作為這一重大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您對我國農業科技防災減災,有哪些建議和體會?
李茂松:項目啟動一年以來,我們在全國首次構建了突發性災害數據庫,收集整理了全國和研究區域的長時間序列氣象資料、農情資料、農業生產數據資料,研究區域主要農作物的干旱、洪澇、低溫等災害發生的時段、范圍、強度、頻率,種植模式、孕災環境、承災體抗災性能和災損資料以及應急防控技術、減災技術和災后恢復生產技術等資料。數據庫的建立,有助于我們摸清災害發生的時空規律。
同時,我們還初步篩選出小麥、玉米、水稻、棉花適宜區域種植的47個抗逆性品種;初步揭示了區域主要農作物氣象災害的時空變化特征,初步構建了3項災害等級評價指標和災情監測預警數據庫,初步提出了適宜不同區域的避災減災種植模式、防災避災技術、災后補救技術,初步試制了部分設備、機具、研制了抗逆制劑配方。
在項目的試驗地區,一些初步的技術成果得到了應用。農業部通過12316信息服務平臺,已將項目組的科研成果傳遞給農民。農業部將建成500個農情信息基點縣,在500個縣里,我們要逐步把遠程可視化無線監測系統布置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第一時間就知道災情,贏得防災減災的主動性;同時優化實用技術,推廣抗災避災品種和設備,讓農民學得會、用得上、用得起。
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防災減災技術并不先進,這也意味著發展潛力巨大。我國的防災減災必須從應急向風險管理轉變,減災向備災轉變。既要加強技術集成,更要注重風險管理。
今后,我們的項目將進一步圍繞主要糧食作物,分災種、區域和季節制訂防災減災技術方案,做到科學預警、分類指導,增強農業防災減災的主動性、針對性和科學性。真正為我國預防和減輕農業重大突發性自然災害,筑起一道防火墻、撐起一把保護傘、打造一個保險箱,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提供有效科技支撐。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