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 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口糧影響較小
報告封面 中國農科院供圖
6月17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在京通過現場會議和直播平臺聯合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和《2022全球糧食政策報告》,分別對中國油料作物競爭力、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的風險挑戰與應對舉措等產業發展熱點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梅旭榮發布了《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2》。報告回顧與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走勢,繼續聚焦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從成本收益和全要素生產率視角剖析了中國油料作物競爭力;圍繞產業熱點,全面研判了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的自然災害、病蟲害及國際糧價上漲等風險挑戰,并在模型預測基礎上探討了禽肉消費倍增計劃、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應對舉措。
中國油料作物成本高企、競爭力較弱
報告指出,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事件、國際能源價格上漲以及地緣政治沖突等多重因素疊加,國際糧食價格大幅波動,造成全球糧食供應不均衡加劇,糧食安全風險陡增。中國農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稻谷、小麥和玉米繼續增產,糧食總產量達到1.37萬億斤。生豬產能恢復超預期,豬肉價格高位回落。大豆生產降幅明顯,棉花和糖料作物產量下降。蔬果供應穩定,熱帶高價值水果進口增幅明顯。2022年中國農業生產將繼續向好,糧食總產量預計將達到1.38萬億斤,棉油糖果蔬生產穩中向好,畜產品和水產品供應穩定。
中國油料作物成本高企、競爭力較弱,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緩慢,亟需加大科技投入。報告發現,近些年,中國三大油料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3億畝左右,油菜籽和花生單產呈小幅增長態勢,中國油料作物成本不斷上漲,大豆和油菜籽凈利潤為負,成本收益國際競爭力較弱。
2020年,中國大豆畝均成本增至720.5元/畝,是美國的1.3倍;花生畝均成本為1448.9元,是印度的3.7倍;油菜籽畝均成本為929.2元,是加拿大的1.3倍。2020年中國大豆畝均產量為133.6公斤,是美國單產的56%;油菜籽畝均產量為146.4公斤,是加拿大單產的79%;花生畝均產量為247.4公斤,是印度單產的1.1倍。
2020年中國大豆的凈利潤為-60.3元,美國為17.5元;中國花生的凈利潤為457.1元,印度為812.99元;中國油菜籽的凈利潤為-138.9元,加拿大為184.24元。而且中國油料作物成本主要來源于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表明土地和人工成本仍是制約競爭力的主要因素,中國現行的農業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用競爭力換農民增收。
2004—2020年,中國油料作物全要素生產率(TFP)總體保持增長趨勢。其中,大豆TFP增幅低于農業平均,花生和油菜籽TFP增幅高于農業平均。油料作物技術進步速度均快于農業平均水平,技術進步對大豆、油菜籽和花生TFP提升的貢獻率分別為63.27%、27.42%和22.33%,但低于粳稻的66.92%和小麥的76.13%,這表明國家對油料作物的科技投入發揮了明顯作用,但相較于主糧依然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支撐不明顯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以來,油料作物技術效率增速均低于農業平均水平,這意味著新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應用和推廣不足。油菜籽和花生的規模和混合效率指數快速提升,經營規模的擴大仍是油料作物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主要動力,但大豆規模效應不明顯。
中國農業基本擺脫了“靠天吃飯”局面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極端天氣頻現,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越來越高。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之一,氣候變暖對中國農業的影響利弊共存。
報告聚焦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的自然災害和病蟲害風險,科學評估中國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和現存短板,以提高農業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同時,面對當前國際糧價持續上漲風險,科學評判其影響效應,以提高農產品國際貿易風險抵御能力。
中國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基本擺脫了“靠天吃飯”局面,但仍需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報告認為,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灌溉的普及等,中國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不斷提升,農業自然災害成災率不斷下降,已基本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2003年之后,農作物受災和成災面積呈現出明顯的波動下滑態勢,近兩年受災率保持在12%以下,成災率保持在5%以下。報告模擬發現,成災率比基準水平提高15個百分點的情景下,三大主糧自給率由94.2%降至89.6%,其中稻谷、小麥和玉米的自給率分別降為96.8%、87.5%和85.4%。
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害防治能力不斷增強,“蟲口奪糧”保豐收成效顯著,但外來生物入侵風險需防范。報告認為,隨著中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措施不斷升級,防治策略不斷完善,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害發生面積持續下降,糧食產量實際損失率不斷下降,“十三五”期間,病蟲害造成糧食實際產量損失占全年糧食總產的2.16%~2.59%。
報告模擬發現,高風險、低防控(即傳統化學防控)情景下,三大糧食產量損失可達2978萬噸,實際損失率為4.79%;高風險、高防控(即綜合“科學植保+綠色植保+智慧植保”措施 )情景下,三大糧食產量損失為1253萬噸,實際損失率為2.01%。若實施轉基因抗蟲玉米產業化推廣應用,玉米可增產2255~2469萬噸,相當于2021年玉米總產量的8%~9%,基本可以替代去年玉米進口量,而且可使病蟲害實際損失率下降1.2個百分點,有效減少殺蟲劑用量60%。
當前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口糧影響較小
高水平自給率可以有效對沖國際糧價波動風險。報告認為,得益于中國“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的糧食安全觀,當前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口糧影響較小,對飼料糧供給具有一定沖擊。
報告發現,2010以來中國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自給率均值分別為99.3%、98.4%、97.4%和16.7%,國內外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的聯動系數分別為0.15、0.37、0.63和0.92,表明自給率越高,國內外糧食價格的聯動性越弱。
報告模擬發現,國際稻谷、小麥、玉米和大豆價格分別上漲50%,將導致中國消費者福利分別減少502億元、753億元、2259億元和4887億元,表明自給率越高,國際糧價上漲時,消費者福利受損越小。
為應對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面臨的風險,報告認為可從生產、消費和貿易三個方面發力,提高中國農業—食物系統韌性。一是加速推進肉類消費向健康營養低碳方向轉型,改善居民肉類消費結構,減輕飼料糧供給壓力,促進農業減排。二是加速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和生物育種技術,提高大豆自給率,降低對外依存度,增強飼料糧安全。三是加速實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時倒逼國內優勢農產品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