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農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如何,至少我們能看到的是,智慧農業的發展趨勢正逐漸清晰起來,而目前,我國還處于以農業機械為生產手段工具的機械化農業階段。”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周清波說。
智慧農業是以信息為生產要素,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自動化、智能機器人應用為特征。在智慧農業中,科研人員通過傳感器收集農作物生長的土壤、水分、養分和小氣候,以此對作物生長做出診斷,周清波打了一個比方,就好比醫生根據化驗、X光等手段對病人的病情進行判斷。由于數據準確,科研人員能精準地判斷農作物遭遇的病蟲害,從而給出相應的處方,而不是向過去憑技術人員的經驗。
周清波告訴記者,目前就智慧農業的發展水平來說,我國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差距不大,競爭的核心就在于“開處方”階段,如何根據收集的信息精準分析出結果,這也是智慧農業的競爭力所在。這需要我們的科研人員發揮聰明才智,也需要國家在科研體制的管理上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
“科學研究的核心還是人,我們希望科研人員安心研究,就要保證他們無后顧之憂。”周清波說,隨著國家一系列科技創新驅動政策的出臺,鼓勵科技創新,提高科研人員的基本待遇等政策也逐漸實現落地。周清波告訴記者,目前區劃所在年底實現的績效考評制度頗受科研人員認可,通過將項目、產出定量化,給予科研人員獎勵。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個科研項目今年還沒有出成果,那怎么辦?周清波說,這就需要制度的穩定性,只要制度不變,科研總有出成果的時候,科學家的努力不會白費。
談到對“十三五”科技創新的期望,周清波希望好的制度要鞏固下來,同時希望科研管理能更貼近科研的實際需要。比如目前國家對出國的天數有嚴格控制,對于行政考察可能是夠的,但科研人員開國際會議就有點匆忙,又比如項目經費可能會超過整個科研單位的“總盤子”,超過的部分項目經費就很難使用,“科研有其特殊性,我們希望能給予科研單位更多的自主權,這也有利于科研工作的開展。”周清波說。
去年12月,國家智慧農業創新聯盟在四川成立,中國農科院區劃所是主要技術支持單位,聯盟成立了,要發揮作用還得運轉起來,在“十三五”期間,周清波認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梳理智慧農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從而進行科技攻關,進一步實現從科研到應用的轉化發展。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