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環保部、外交部、發改委、商務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環保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2017年5月,農業部、發改委、商務部、外交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提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要堅持綠色共享原則,共商、共建、共享綠色絲綢之路理念,攜手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同時強調,本國企業在農業投資合作中要履行社會責任。此外,環保部于2017年5月發布的《“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也提出,要構建多元主體參與的生態環保合作格局,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保合作水平,為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環境目標作出貢獻。
農業國際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在農業國際合作中,堅持綠色共享理念,有利于增進沿線各國政府、企業和公眾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不斷提升我國農業企業的國際形象,減少農業國際合作的風險和阻力,推進沿線各國共建新型農業國際合作關系,實現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農業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農業對外投資總量快速增長,尤其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縱深推進為我國農業對外投資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應該注意到,部分農業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忽視潛在環保成本和風險等問題,由此給企業自身和“一帶一路”合作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有的企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過度開發當地資源,破壞了生態環境,導致貿易摩擦增加,加大了“走出去”的風險和阻力;另一方面,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各國人民的環保意識也不斷增強。因此,在“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農業對外投資過程中,要堅持綠色共享理念,與沿線各國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戰略合作架構。
第一,理念先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在農業對外合作中,各類主體尤其是農業企業應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要維持農業的自然資本存量,主動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二要關注糧食安全問題,促進糧食增產;三要力所能及改善當地農戶生計,積極促進減貧和就業,促進當地居民和弱勢群體生活水平改善。
第二,多層次對話,共同探索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積極引導“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關注綠色“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國際會議、企業聯盟、學術研討等方式,支持政府官員、企業家、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就共同關心的農業資源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開展多層次對話,凝聚農業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共識,共同合作探索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農業生產和發展模式。
第三,部門聯動,環保合作助力農業合作。必要的環保投入短期可能會增加投資成本,長期卻往往帶來持續收益。進一步加強和深化農業、環保、商務、外交等部門間協調和合作,建立跨部門協同工作機制,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切實貫徹于農業對外投資中,提升我國農業對外投資的“軟實力”。
第四,政策推動,優先支持綠色農業項目。在農業對外投資和產業合作中,可以加入更多的綠色元素,通過參與和推動東道國對外投資項目環境和社會標準的制定,在有機廢棄物高效利用、農村能源、有機農業、高效節水農業、農田土壤修復等綠色農業領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綠色貿易,鼓勵綠色、有機產品的貿易流通。
第五,金融引導,優化農業對外投資結構。鼓勵金融機構制定農業企業走出去社會與環境風險評價標準,對于對外投資和合作的貸款項目,實施社會和環境影響評價,識別環境風險較高的項目。依托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國際合作金融組織,創新綠色金融產品,以捐贈、低息貸款、可持續信貸、綠色債券、綠色指數產品等多種方式鼓勵綠色農業對外投資項目,支持農業企業在綠色創新方面的投入。
第六,合作共享,支持東道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與相關東道國政府充分溝通,尊重當地土地、漁業等資源權屬,農業資源權屬權利交易要主動遵守東道國法律規定,積極協助相關國家制定或完善自然資源權屬制度。同時,積極支持東道國開展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土地自然資源優化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影響評估和管理等交流和培訓。建立農田治理和修復、病蟲害防治技術、高效節能節水環保等綠色農業技術與產業合作網絡,共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技術的發展和轉讓。
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功召開,“一帶一路”建設開啟了新篇章。新的形勢下,在“農業走出去”過程中應融入綠色理念,共同建設綠色“一帶一路”,增進沿線國家民心相通,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斷走向深入。
(作者單位: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