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科學報]筑夢蒙西新棉區
——走訪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內蒙古棉花試驗站
發布時間:2013-10-15
|來源: 《中國科學報》2013年10月14日|作者:黃明明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入秋后的內蒙古西部,景色璀璨而又妖嬈。10月10日,記者一行來到位于蒙西的額濟納旗。除了觀賞到絕色的胡楊林外,那一派豐收景象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伴隨著隆隆機器聲,碩大的采棉機在雪白的棉田里前行,展現出一幅美妙的豐收畫卷。而這一景致的背后,寄寓著蒙西沙漠鹽堿灘涂地區農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經濟效益并舉的新希望。
收棉成本“卡”住產業發展
事情得從3年前說起。
2010年,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內蒙古棉花試驗站正式運行。一年后,在內蒙古西部阿拉善左旗的棉花試驗田里,試驗站首次實現了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千斤棉”高產目標——畝產籽棉達523.4公斤。
棉花耐鹽堿能力強、抗旱性好,是適宜在阿拉善盟科泊爾灘地區大面積種植的少數幾種農作物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喻樹迅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位于蒙西的阿拉善盟屬于典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與北疆的生態條件極為相近,光熱資源充足。此外,土壤整體屬堿性土壤,壤土、重壤土居多,含有一部分砂土。這一土壤條件下生產的棉花,病蟲害種類少、危害輕,棉絨長且厚。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總農藝師張建中則告訴記者,蒙西的棉花產業主要卡在了“收棉”成本上。特別是近幾年來,受勞動力缺乏、人工拾花成本過高等因素影響,植棉比較效益下滑,當地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下降。
全程機械化助效益提升
自內蒙古棉花試驗站扎根后,情況正悄然發生變化。
通過陸續開展品種篩選、抗旱節水研究、全程機械化引進以及高產示范等工作,特別是2012年額濟納旗通過引進新疆的(66厘米+10厘米)行距機械化采棉種植模式,使內蒙古首次實現了棉花的機械化采收。
全程機械化的推廣所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經濟效益的提高。
“新機器的引進不僅實現了自動打包,而且采凈率和采摘效率更高,減少了籽棉的損失和棉花等級的降低,便于籽棉拉運和存放,并提高了軋花加工線的加工效率。”張建中表示。
瓶頸問題得以突破后,2013年,額濟納旗機采棉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325畝迅速發展到8000余畝。
內蒙古額濟納旗天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鄧賢惠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對記者算起了經濟賬:且不算節省的人工澆水、施肥等環節,單是機械化采收棉花一項,每公斤即可節約成本1.6元。即便是在2013年棉花價格中等的年頭,公司承包的機械化采棉種植田每畝凈利潤仍可達1000至1500元。
糧棉爭地矛盾有望緩解
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蒙西地區的自然條件與棉花似乎是“天生的一對”。“一般畝產籽棉400~450公斤,產值3000~3375元/畝,較玉米增收1000~1500元/畝;采用膜下滴灌技術每畝用水量250立方米左右,只有種植玉米的一半。”喻樹迅表示。
此外,2012年新設立的黃河阿拉善盟科泊爾灘泄洪區,最大分洪量為115.6億立方米,為蒙西棉區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根據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的測算,充分利用科泊爾灘的光熱條件和泄洪區的儲水資源,經連續2~3年種植改良,預計籽棉產量可達到300~500公斤/畝,其產量水平約為內地棉區籽棉平均產量的2倍左右。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分析說,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我國每年棉花需求量在1000萬噸以上,約30%需要進口。隨著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快速增長,棉花產需缺口逐步擴大。內蒙古有大量的鹽堿地,通過種植棉花可以改良鹽堿地,讓當地更多的良田種植糧食。同時,內蒙古每種植1畝棉花,可置換內地2畝良田用于生產糧食,有效緩解了糧棉爭地矛盾。
如今,立足于生態保護基礎上的內蒙古棉花產業規劃正在進行。今年下半年,由科技部、農業部組成的國家聯合調研組通過對內蒙古西部發展鹽堿旱地棉花產業的土地基礎、資源優勢和大面積發展的可行性進行了調研。調研意見認為,將內蒙古西部規劃建設成國家新棉區,從生產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非常顯著,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
伴隨著隆隆機器聲,碩大的采棉機在雪白的棉田里前行,展現出一幅美妙的豐收畫卷。而這一景致的背后,寄寓著蒙西沙漠鹽堿灘涂地區農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經濟效益并舉的新希望。
收棉成本“卡”住產業發展
事情得從3年前說起。
2010年,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內蒙古棉花試驗站正式運行。一年后,在內蒙古西部阿拉善左旗的棉花試驗田里,試驗站首次實現了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千斤棉”高產目標——畝產籽棉達523.4公斤。
棉花耐鹽堿能力強、抗旱性好,是適宜在阿拉善盟科泊爾灘地區大面積種植的少數幾種農作物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喻樹迅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位于蒙西的阿拉善盟屬于典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與北疆的生態條件極為相近,光熱資源充足。此外,土壤整體屬堿性土壤,壤土、重壤土居多,含有一部分砂土。這一土壤條件下生產的棉花,病蟲害種類少、危害輕,棉絨長且厚。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總農藝師張建中則告訴記者,蒙西的棉花產業主要卡在了“收棉”成本上。特別是近幾年來,受勞動力缺乏、人工拾花成本過高等因素影響,植棉比較效益下滑,當地群眾的種植積極性下降。
全程機械化助效益提升
自內蒙古棉花試驗站扎根后,情況正悄然發生變化。
通過陸續開展品種篩選、抗旱節水研究、全程機械化引進以及高產示范等工作,特別是2012年額濟納旗通過引進新疆的(66厘米+10厘米)行距機械化采棉種植模式,使內蒙古首次實現了棉花的機械化采收。
全程機械化的推廣所帶來的直接影響,便是經濟效益的提高。
“新機器的引進不僅實現了自動打包,而且采凈率和采摘效率更高,減少了籽棉的損失和棉花等級的降低,便于籽棉拉運和存放,并提高了軋花加工線的加工效率。”張建中表示。
瓶頸問題得以突破后,2013年,額濟納旗機采棉種植面積由2012年的325畝迅速發展到8000余畝。
內蒙古額濟納旗天澤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鄧賢惠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對記者算起了經濟賬:且不算節省的人工澆水、施肥等環節,單是機械化采收棉花一項,每公斤即可節約成本1.6元。即便是在2013年棉花價格中等的年頭,公司承包的機械化采棉種植田每畝凈利潤仍可達1000至1500元。
糧棉爭地矛盾有望緩解
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蒙西地區的自然條件與棉花似乎是“天生的一對”。“一般畝產籽棉400~450公斤,產值3000~3375元/畝,較玉米增收1000~1500元/畝;采用膜下滴灌技術每畝用水量250立方米左右,只有種植玉米的一半。”喻樹迅表示。
此外,2012年新設立的黃河阿拉善盟科泊爾灘泄洪區,最大分洪量為115.6億立方米,為蒙西棉區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根據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的測算,充分利用科泊爾灘的光熱條件和泄洪區的儲水資源,經連續2~3年種植改良,預計籽棉產量可達到300~500公斤/畝,其產量水平約為內地棉區籽棉平均產量的2倍左右。
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所長李付廣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分析說,棉花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我國每年棉花需求量在1000萬噸以上,約30%需要進口。隨著我國紡織品出口的快速增長,棉花產需缺口逐步擴大。內蒙古有大量的鹽堿地,通過種植棉花可以改良鹽堿地,讓當地更多的良田種植糧食。同時,內蒙古每種植1畝棉花,可置換內地2畝良田用于生產糧食,有效緩解了糧棉爭地矛盾。
如今,立足于生態保護基礎上的內蒙古棉花產業規劃正在進行。今年下半年,由科技部、農業部組成的國家聯合調研組通過對內蒙古西部發展鹽堿旱地棉花產業的土地基礎、資源優勢和大面積發展的可行性進行了調研。調研意見認為,將內蒙古西部規劃建設成國家新棉區,從生產技術上是可行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也非常顯著,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