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柑 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供圖
“以前每年的10月到12月是柑桔鮮果集中上市的時間,時間短而集中,市場滯銷嚴重,一斤能賣2元錢就算是‘天價’。現在可好了,7、8月份照樣有柑桔。柑桔上市周期變長,價格也越來越高?!币呀洀氖赂探埘r果經銷15年的重慶市長壽區人大代表、長壽區柑桔行業協會秘書長譚正平,在談及近兩年柑桔行情的發展變化時感慨地說。
近年來,老品種正在被新品種所替代,柑桔市場行情也在不斷向好,一些名優果品甚至“一果難求”。業內人士認為,在不斷興起的柑桔熱潮背后,是科技創新為我國柑桔產業打開的供給側改革之門,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西南大學柑桔研究所)(以下簡稱柑桔所)的科技研究與推廣功不可沒。
新品種:精準定位市場需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雙橋鎮村民黃國義,從1990年開始就種柑桔,先后種過溫州柑、紅心橙、白橙等品種。但這些品種都沒能幫助他實現“小康夢”。每年臨近柑桔成熟的時節,也是黃國義最發愁的時候?!爸饕浅顑r格、愁銷路,一年辛苦到頭也賺不了錢,只能維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黃國義說。
2012年,他把致富的愿望再次寄托在1100棵沃柑苗上。如今,他的12畝沃柑每年畝產鮮果7000斤,按照當下每斤4~6元的果園收購價格,一年能夠收入20余萬元,足夠讓他和家人過上小康生活。
沃柑是柑桔所于2004年從國外引進的優質晚熟柑桔品種,系坦普爾與丹西桔天然雜交種。該品種的抗逆性強、適應性廣、早結豐產、晚熟性狀明顯,定植3年后可以投產,2年即可掛果。
據統計,武鳴區現已發展沃柑15萬畝,每年實現產值30億元,沃柑已成為當地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武鳴區黨委書記韋敏宏介紹,柑桔所自2012年春開始在該區推廣示范沃柑種植,由于示范效果顯著,果農種植經濟效益高,迅速受到果農的追捧。
“沃柑最大的優勢在于成熟期晚,果實掛樹時間長,每年3月至6月都能夠采摘供應,這是其他柑桔品種無具備到的獨特優勢?!蔽指唐贩N引進人、柑桔所研究員江東表示。
“近兩年,沃柑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來,歸根結底還在于找到了適合當地的優勢品種,品種優勢最終形成了發展優勢?!蔽澍Q區農業局果樹站站長黃克坦言。
目前,沃柑在我國廣西、云南等柑桔優勢產區廣泛推廣種植。在2012年至2017年5年間,沃柑種植面積已達100萬畝,按照投產后1萬元/畝計算,能夠實現經濟效益100億元。
品種結構調整是全國柑桔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中國柑桔學會理事長、西南大學副校長周常勇說,柑桔產業的主要矛盾在于中熟品種和寬皮桔的比重偏大,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加快推動柑桔老品種更新換代,實現由傳統品種到優新品種、集中應市到周年供應、鮮食為主到鮮食加工并重的供給轉變,是我國柑桔產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除沃柑外,柑桔所立足產區特色和市場需求,近年來陸續推廣了“大雅柑”“金秋砂糖桔”“不知火”“春見”“青秋臍橙”和“長葉香橙”等一系列柑桔新品種,這些品種在上市時間、口感風味等方面與傳統品種都有很大區別,深受廣大果農和消費者的歡迎。
新技術:不斷提高供給質量
“柑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于提高供給質量。不僅需要優化品種結構,而且需要著眼于綠色消費理念加快栽培技術創新,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柑桔栽培技術?!眹腋探酃こ碳夹g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彭良志研究員說。
在柑桔品質影響因素中,肥料和農藥是最重要因素。要使柑桔生長結果良好,容易缺乏的氮、磷、鉀、鈣等12種必需營養元素都必須達到適宜的水平。如果某種營養元素不足,則其他營養元素雖然豐富也難以提高產量。
傳統柑桔種植當中施肥主要靠經驗,依據柑桔樹體以及葉片的顏色進行施肥。葉片黃了就施用尿素,果實偏小就施用復合肥,長期按照這樣的標準施肥將會導致柑桔樹體衰弱,最終影響果實品質和產量。
柑桔所博士凌麗俐所在研究團隊推出營養診斷—平衡施肥技術,通過準確測定柑桔葉片營養元素含量,輔之土壤養分狀況分析,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施肥方案,能夠做到缺什么施什么、缺多少施多少、不缺則不施或少施。
重慶奉節夔府臍橙種植專業合作社是柑桔種植大型合作社,該社2012年總產量只有14.5萬公斤,僅肥料成本就達到13萬多元。采用葉片營養診斷配方施肥技術后,2016年肥料成本18.8萬元,產量71萬公斤。
目前,營養診斷平衡施肥技術已在重慶、江西、云南、廣西、四川等地累計推廣500余萬畝,節本增效超過40億元,近300萬果農從中得到實惠。該技術被列入農業部頒布的《2014年農業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成為當年唯一一項由農業部推廣的柑桔種植技術。
除肥料施用外,農藥施用也是影響柑桔品質的重要因素。使用農藥不當則會造成柑桔樹勢受損、果實品質變差、產量降低。此外,這些農藥經過一段時間代謝降解,仍然會有殘留。“要做到柑桔果皮上完全不檢出農藥殘留是不現實的,即使果農合理使用農藥,嚴格按照安全間隔期采摘,也只能保證農藥殘留不會超出限量標準?!鞭r業部柑桔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主任焦必寧說。
對于一些常見的柑桔病蟲害,已經有一種更加有效并且綠色環保的防治辦法。在國家柑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抗藥性捕食螨的發明人冉春研究員正在查看最新一批捕食螨的人工繁育情況。這種肉眼幾乎不能看見的捕食螨能夠捕食柑桔紅、黃蜘蛛,還能捕食粉虱和薊馬的卵,并且對菊酯和有機磷類農藥抗性倍數均超過500倍,有效解決了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的矛盾,提高了以螨治螨的防治效果。
“抗藥性捕食螨不僅能夠有效降低柑桔種植當中的化學農藥施用量,節省費用支出,還能夠降低果品農藥殘留,提升柑桔品質?!备探鬯酱貉芯繂T說。
在抗藥性捕食螨萬州核心示范基地,10000棵柑桔樹每棵樹干上都掛著1袋捕食螨。每袋中含有捕食螨2500只,能夠持續控制柑桔害螨的危害。
據了解,抗藥性捕食螨目前已在四川、重慶、廣西等我國柑桔主產區建立了核心示范基地10余個,示范面積5000畝,推廣應用20萬畝,降低化學農藥施用量50%以上,幫助果農增收1億余元。
每一次科技創新,都會帶來一次生產力的提升,實現供給能力的一次增強。柑桔所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柑桔專業研究機構,正在大力加強柑桔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助推柑桔產業供給側改革,促進品種結構和生產方式的優化,從根本上破解我國柑桔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問題,實現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中國科學報》 (2017-08-02 第7版 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