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由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長余欣榮、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梅旭榮研究員等合著的《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研究》一書正式出版發行。
該書指出,農業生態補償至今未有統一的概念,但學術界一致認為是一種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資源合理利用的政策手段,類似于世界貿易組織(WTO)農業補貼政策的“綠箱”政策,是依靠政府機構推動的,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手段和技術及市場措施,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改善農業生態系統而犧牲自身利益的個人或組織進行補償的一種制度安排。農業生態補償在指導農業生產中遵循“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
作者余欣榮從多視域揭示農業綠色發展的科學內涵,并提出,農業綠色發展是我國優秀農耕文化的寶貴結晶,是新發展理念在農業農村領域的具體體現,更是數字技術、生物技術發展的時代產物。科技進步是農業綠色發展的根本支撐,推動農業科學技術的綠色轉型,鄉村重現“綠水青山”的生態美景。
然而,農業生態服務功能多樣性還沒有達成廣泛共識,一方面享受生態福利的公眾或社會群體未支付任何費用;另一方面,提供生態福利的農民也沒有獲得合理的報酬及獎勵。在以綠色發展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期,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亟需增強內生動力,以應對來自資源短缺與市場競爭的“雙重擠壓”。
該書從理論內涵、方法原理、政策實踐3個層面系統闡述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機制。綜合運用理論與實踐、定性與定量、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構建遵循市場邏輯的生態補償機制研究框架;提出外部效應“雙邊界”補償標準定價思路,融合多學科方法評估生態產品供給補償標準;建立以外部性內部化為導向的生態補償創新機制,探索回答農業綠色生產行為“為什么補”“補什么”及“怎么補”等關鍵問題。
全書的創新性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重新界定農業生態補償的理論內涵與補償內容;二是創設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標準定價方法;三是完善農業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方法體系;四是構建農業產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政策制度框架。
該書為完善農業綠色發展生態補償機制基礎理論和評價方法探明了路徑,為提高農業生態補償政策效能提供了定量框架,為促進我國不同地區農業產業領域的生態補償政策實踐提供了有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