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湖南半個多世紀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開始了戰略轉型的關鍵一躍。2月26日,隨著湖南省常務副省長徐明華、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旭院士共同為中國農業科學院南方經濟作物研究中心揭牌,該所的研究領域將從麻類作物拓展到油茶、芋屬作物、能源作物等南方特色作物,為提升、發展、繁榮南方的作物經濟,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強為中國農科院南方經濟作物研究中心成立發來賀信。
我國南方區域廣泛,特色作物品類繁多,具有廣闊的經濟發展前景。據了解,我國南方秋冬閑田種草養畜和糧草輪作面積已達2000萬畝以上,每年可產青飼料約1億噸,相當于飼料糧約1300萬噸,南方飼料作物發展潛力巨大。其次,食用菌開發方興未艾,南方森林覆蓋率高,有豐富的溫光水熱資源,發展食用菌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再次,油茶研發已異軍突起,目前全國油茶種植面積已突破4500萬畝,油茶加工企業600多家,預計到2020年,全國茶油產量將達到250多萬噸,年產值達1000億元。另外,芋屬作物是南方難得的糧菜兩用作物,在我國許多地方均有種植,具有較高的推廣價值和發展潛力。
經濟作物生產雖然被習慣稱為“副業”,卻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我國經濟作物生產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技術普及率低、盲動跟風等是普遍問題,嚴重制約了產業發展,加強經濟作物研究和規劃已成當務之急。
經過50多年的積累,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建設和發展了一批具有龍頭地位的優勢學科,如種質資源收集評價、遺傳育種與分子生物學、高效栽培與脫毒快繁等,同時又營造了一批共生學科,如環保材料、飼料作物等,并對農業微生物與生物質能源研究有較好的積累,具有南方經濟作物研究的學科優勢和技術基礎。
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所長熊和平研究員表示,成立中國農科院南方經濟作物研究中心,將使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實現“兩個延伸”和“一個拓展”,即將麻類作物研究延伸到飼料作物,將脫膠微生物研究延伸到農業微生物;將研究領域拓展到南方特色作物,如油茶、芋屬作物、能源作物等。他介紹說,中國農科院南方經濟作物研究中心下設農業微生物研究室、南方飼料作物研究室和南方特色作物研究室,由首席專家自主選聘團隊成員并配套辦公和實驗等硬件設施,以保證在“十二五”第一年開始正常運作。“十二五”期間,麻類所將繼續推動麻類研究向縱深發展。“十三五”期間,將對“十二五”拓展的新研究領域逐步加大資金投入和研究力量,一半以上的科研力量投入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實現“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向“中國農科院南方經濟作物研究所”的轉型。(本報記者 周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