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暢談——
[農民日報]保障糧食安全“觀天察地”六十年
發布時間:2013-12-11
|來源: 《 農民日報 》2013年12月11日|作者: 肖力偉 吳佩
六十年風雨兼程,六十載創新發展,六十個春華秋實……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六十年來,我們不斷調整學科,辛勤耕耘。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這當然離不開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和應用,但也與我們研究所提供的技術和服務,尤其是農業氣象和農業環境科技密不可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災害損失若減兩成糧食增產200億斤
記者: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連增,防災減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做好農業氣象監測與預警,指導農民科學防災減災,也應該是研究所的一項主要工作?
梅旭榮:“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而比土地更基礎的,是我們的農業氣候和氣象,也就是“天”。
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的不斷增多,立足科技抗災奪豐收已成為糧食生產發展的常態。糧食要實現持續增產,必然離不開對農業氣象的研究。作為農業氣象研究的國家隊,這么多年來,我們研究所主要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目前我們國家每年因災損失的糧食產量約1000億斤,如果每年能將災害損失減少兩成的話,那也相當于增產200億斤。從建所開始,我們就從事災害的防御工作,如今,我們做的工作包括災害監測預警評估,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以及災后的風險轉移和生產的恢復指導。
其次,是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利用。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們就開始根據各地不同的氣象特點,氣候特征,劃分出哪些地區適宜種植什么作物,并完成了我國主要農作物氣候資源圖集。現在的糧食連年增產就是在當時確定的農業氣候區劃的基礎上實現的。
第三,是旱作農業與節水農業的研究,尤其是在我國旱作區推廣的新技術,助推了全國糧食增產。在這方面,我們根據北方旱作農業區域的環境特點,建立了旱作節水高效種植技術集成體系,保障了當地的水安全和糧食安全。
第四,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化,世界上的糧食生產也面臨新的氣候環境,研究氣候變化規律,為當前國家糧食生產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決策依據。
致力農田生態修復解決面源污染難題
記者:糧食若還想要持續增產,離不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農業環境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作為國內農業氣象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國家隊,在這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梅旭榮:十八大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概念,今年,農業部也已經在各地啟動開展“美麗鄉村”的創建活動。如果沒有好的生態環境,糧食持續增收怎么可能有保障?人們的食品安全怎么可能有保證?
60年來,我們的科研團隊一直圍繞著農業氣象開展研究,農業生態也是其中的主要內容。近年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受關注,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保證農業生態安全。我們主持了多項國家重大課題,不僅針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進行研究,同時對退化及污染的農田進行生態修復,此外,還圍繞農藥綠色助劑研制與推廣、秸稈炭化還田技術等,提出了“農業清潔流域”的概念。
舉例來說,畜牧業污染源的控制,這個工作既有環境工程的內容,也有農業生態修復的項目。我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項目《畜禽糞便沼氣處理清潔發展機制方法學和技術開發與應用》,針對我國畜禽糞便污染的問題,提出了沼氣處理的新方法,新的技術模式,實用性強,減排效益也很明顯。另外,像我們科研團隊一直在做的生豬養殖發酵床墊料養殖的項目,也就是通過發酵床墊料,解決生豬養殖中的糞便污染問題,關注的是農業的循環發展,在治理中出效益。
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記者:農業氣象主要研究“光、溫、水、氣、土”,包含的內容不少。多年來,研究所的很多科研創新也都是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那么,目前我們國家的農業環境科研水平如何?科研創新是怎么服務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呢?
梅旭榮:上世紀的50年代,國家希望能夠在熱帶地區大規模種植橡膠,從而打破國外封鎖,保障戰略需求。作為一種熱帶作物,橡膠的種植緯度比較低,北移一直是個難題。我們農業氣象人通過實地考察,根據氣候、小地形的原理,創造性地提出防寒植膠的建議,將國際橡膠種植的北界定義在了北緯32度,為國家的橡膠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連續遭受大面積氣象災害,我們在應對氣候資源利用、干旱和低溫冷害防御等方面創新性地開展工作,保障了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
同樣,我剛才也提到,上世紀80年代我們開展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利用及區劃、作物和畜牧農業氣候區劃,對我國的主要農作物進行了區域布局,實現了一些作物的越區種植,如今,我國的作物區域劃分基本也就是按照我們的布局進行的。
作為農業環境科學領域的國家隊,我們的很多工作都是圍繞影響和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光、溫、水、氣、土等農業環境要素及時空演變規律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行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就創新什么。目前,我們的農業環境研究在國內科研院所中綜合實力排名前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
為了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我們又不斷地創新技術,通過研究農業小氣候,發展農業環境工程,如,開發出了蔬菜工廠化栽培及環境調控技術,編寫了國內第一本植物工廠專著。2010年,我們的植物工廠亮相世博園,更是引起了大家的極大關注。
近年來,我們又開始對氣候變化進行研究,現在我們是國家氣候變化談判農業領域的唯一技術支撐單位,也是農業部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組長單位。關注國內外最熱點問題,根據國家需要,圍繞農業氣象的主線,我們瞄準兩個目標:保證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和生態安全,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拓展領域,創新技術。同時,我們的學科設置也是根據這一需要進行調整和創新,目前形成了農業氣象學、農業水資源學、農業生態學、農業環境工程和納米農業5個優勢和新型交叉學科領域。
建立技術創新平臺幫助農民致富增收
記者:科學研究不僅僅要為國家提供決策依據,也要服務農業生產需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既要“頂天”更要“立地”。“立地”方面是怎么做的?
梅旭榮:農業科技創新最終的目的是要將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這么多年來,我們農業氣象的研究更是與農民的生產息息相關,我們的科研也與農民的需求緊密集合,不斷為他們開展培訓示范,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比如,我們的技術推廣采取了農民田間學校的方式,把先進的農業技術示范放到田間地頭,讓農民去看、去學。現在,我們已經在各地成立15個創新平臺和基地,這些基地有我們最新品種的展示,最新技術的集成,農民如果想怎么種,種什么,一目了然。今年秋播的時候,山西壽陽的綜合試驗站里就來了很多咨詢的農民,他們想看看農科院到底種了什么品種,用了什么技術。這就是示范帶動的作用。現在,我們的針對旱地農業的研究,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成效比較顯著,推廣面積已經達到了數億畝,更是帶動諸多農民增收致富。
同時,我們在推廣技術的時候,采取與地方農科院合作的方式,這樣保證技術因地制宜,更加到位。我們還牽頭組織成立了由70多家農業環境科研領域科研單位、高校參與的“全國農業環境科研協作網”,擔負著農業環境協作科學實驗方法、規程制定、數據庫建設與匯總、數據報告等公益性任務,為農業災害的即時監測預警以及聯動防控做保障。
面向未來戰略定位不斷創新再揚風帆
記者:正如您所說,無論是保證糧食繼續實現增產,還是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環境必然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只有先解決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解決農業的發展問題。未來幾年有什么樣的目標,又有怎樣的規劃?
梅旭榮:如今,我們在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依然有很多的科研項目。像我們最新提出的納米農業應用,也是我們農業領域的新興交叉學科,我們圍繞多功能納米材料及其農業應用,高效、安全的綠色農業投入品創制和農業納米生物技術開展了多項研究。
今年是我們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也是中國農科院實施創新工程的啟動之年,目前,我們的農業環境科研水平在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我們的戰略定位是:成為農業環境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的領跑者,我國農業環境學科體系的重要構建者,農業環境技術提供者和國家農業環境保護決策的主要建言者。
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事關現代農業的前景,事關糧食生產的安全,解決了農業環境問題,糧食增產的潛力將非常大。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致力于農業氣象環境的研究,不斷科技創新,開展國際合作,讓農業氣象科技和農業環境在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上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讓我們真正建立起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模式。
鏈接
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年譜
1995:赤眼蜂應用基礎、工廠化中試生產新工藝及示范區的建立中國蘇云金桿菌殺蟲劑的商品化生產、質量標準化及應用
1998:氣候變化對農業、水文資源、森林及沿海地區海平面的影響及對策2006:微生物農藥發酵新技術新工藝及重要產品規模應用
2009:南方紅壤區旱地的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都市型設施園藝栽培模式創新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
2012:畜禽糞便沼氣處理清潔發展機制方法學和技術開發與應用2013:旱作農業關鍵技術與集成應用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六十年來,我們不斷調整學科,辛勤耕耘。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這當然離不開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和應用,但也與我們研究所提供的技術和服務,尤其是農業氣象和農業環境科技密不可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梅旭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災害損失若減兩成糧食增產200億斤
記者: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了十連增,防災減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做好農業氣象監測與預警,指導農民科學防災減災,也應該是研究所的一項主要工作?
梅旭榮:“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而比土地更基礎的,是我們的農業氣候和氣象,也就是“天”。
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的不斷增多,立足科技抗災奪豐收已成為糧食生產發展的常態。糧食要實現持續增產,必然離不開對農業氣象的研究。作為農業氣象研究的國家隊,這么多年來,我們研究所主要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工作。目前我們國家每年因災損失的糧食產量約1000億斤,如果每年能將災害損失減少兩成的話,那也相當于增產200億斤。從建所開始,我們就從事災害的防御工作,如今,我們做的工作包括災害監測預警評估,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以及災后的風險轉移和生產的恢復指導。
其次,是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利用。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們就開始根據各地不同的氣象特點,氣候特征,劃分出哪些地區適宜種植什么作物,并完成了我國主要農作物氣候資源圖集。現在的糧食連年增產就是在當時確定的農業氣候區劃的基礎上實現的。
第三,是旱作農業與節水農業的研究,尤其是在我國旱作區推廣的新技術,助推了全國糧食增產。在這方面,我們根據北方旱作農業區域的環境特點,建立了旱作節水高效種植技術集成體系,保障了當地的水安全和糧食安全。
第四,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隨著全球氣候不斷變化,世界上的糧食生產也面臨新的氣候環境,研究氣候變化規律,為當前國家糧食生產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決策依據。
致力農田生態修復解決面源污染難題
記者:糧食若還想要持續增產,離不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農業環境的污染問題越來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作為國內農業氣象和農業生態環境的國家隊,在這方面又是怎么做的呢?
梅旭榮:十八大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概念,今年,農業部也已經在各地啟動開展“美麗鄉村”的創建活動。如果沒有好的生態環境,糧食持續增收怎么可能有保障?人們的食品安全怎么可能有保證?
60年來,我們的科研團隊一直圍繞著農業氣象開展研究,農業生態也是其中的主要內容。近年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受關注,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須保證農業生態安全。我們主持了多項國家重大課題,不僅針對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進行研究,同時對退化及污染的農田進行生態修復,此外,還圍繞農藥綠色助劑研制與推廣、秸稈炭化還田技術等,提出了“農業清潔流域”的概念。
舉例來說,畜牧業污染源的控制,這個工作既有環境工程的內容,也有農業生態修復的項目。我們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項目《畜禽糞便沼氣處理清潔發展機制方法學和技術開發與應用》,針對我國畜禽糞便污染的問題,提出了沼氣處理的新方法,新的技術模式,實用性強,減排效益也很明顯。另外,像我們科研團隊一直在做的生豬養殖發酵床墊料養殖的項目,也就是通過發酵床墊料,解決生豬養殖中的糞便污染問題,關注的是農業的循環發展,在治理中出效益。
服務國家戰略需要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記者:農業氣象主要研究“光、溫、水、氣、土”,包含的內容不少。多年來,研究所的很多科研創新也都是服務于國家戰略需求。那么,目前我們國家的農業環境科研水平如何?科研創新是怎么服務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呢?
梅旭榮:上世紀的50年代,國家希望能夠在熱帶地區大規模種植橡膠,從而打破國外封鎖,保障戰略需求。作為一種熱帶作物,橡膠的種植緯度比較低,北移一直是個難題。我們農業氣象人通過實地考察,根據氣候、小地形的原理,創造性地提出防寒植膠的建議,將國際橡膠種植的北界定義在了北緯32度,為國家的橡膠產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連續遭受大面積氣象災害,我們在應對氣候資源利用、干旱和低溫冷害防御等方面創新性地開展工作,保障了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
同樣,我剛才也提到,上世紀80年代我們開展全國農業氣候資源利用及區劃、作物和畜牧農業氣候區劃,對我國的主要農作物進行了區域布局,實現了一些作物的越區種植,如今,我國的作物區域劃分基本也就是按照我們的布局進行的。
作為農業環境科學領域的國家隊,我們的很多工作都是圍繞影響和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光、溫、水、氣、土等農業環境要素及時空演變規律和對農業生產的影響,進行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國家需要什么,我們就研究什么,就創新什么。目前,我們的農業環境研究在國內科研院所中綜合實力排名前十,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是越來越大。
為了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我們又不斷地創新技術,通過研究農業小氣候,發展農業環境工程,如,開發出了蔬菜工廠化栽培及環境調控技術,編寫了國內第一本植物工廠專著。2010年,我們的植物工廠亮相世博園,更是引起了大家的極大關注。
近年來,我們又開始對氣候變化進行研究,現在我們是國家氣候變化談判農業領域的唯一技術支撐單位,也是農業部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組長單位。關注國內外最熱點問題,根據國家需要,圍繞農業氣象的主線,我們瞄準兩個目標:保證國家的糧食生產安全和生態安全,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拓展領域,創新技術。同時,我們的學科設置也是根據這一需要進行調整和創新,目前形成了農業氣象學、農業水資源學、農業生態學、農業環境工程和納米農業5個優勢和新型交叉學科領域。
建立技術創新平臺幫助農民致富增收
記者:科學研究不僅僅要為國家提供決策依據,也要服務農業生產需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既要“頂天”更要“立地”。“立地”方面是怎么做的?
梅旭榮:農業科技創新最終的目的是要將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問題。這么多年來,我們農業氣象的研究更是與農民的生產息息相關,我們的科研也與農民的需求緊密集合,不斷為他們開展培訓示范,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比如,我們的技術推廣采取了農民田間學校的方式,把先進的農業技術示范放到田間地頭,讓農民去看、去學。現在,我們已經在各地成立15個創新平臺和基地,這些基地有我們最新品種的展示,最新技術的集成,農民如果想怎么種,種什么,一目了然。今年秋播的時候,山西壽陽的綜合試驗站里就來了很多咨詢的農民,他們想看看農科院到底種了什么品種,用了什么技術。這就是示范帶動的作用。現在,我們的針對旱地農業的研究,作物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成效比較顯著,推廣面積已經達到了數億畝,更是帶動諸多農民增收致富。
同時,我們在推廣技術的時候,采取與地方農科院合作的方式,這樣保證技術因地制宜,更加到位。我們還牽頭組織成立了由70多家農業環境科研領域科研單位、高校參與的“全國農業環境科研協作網”,擔負著農業環境協作科學實驗方法、規程制定、數據庫建設與匯總、數據報告等公益性任務,為農業災害的即時監測預警以及聯動防控做保障。
面向未來戰略定位不斷創新再揚風帆
記者:正如您所說,無論是保證糧食繼續實現增產,還是發展現代農業,農業環境必然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只有先解決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才能解決農業的發展問題。未來幾年有什么樣的目標,又有怎樣的規劃?
梅旭榮:如今,我們在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依然有很多的科研項目。像我們最新提出的納米農業應用,也是我們農業領域的新興交叉學科,我們圍繞多功能納米材料及其農業應用,高效、安全的綠色農業投入品創制和農業納米生物技術開展了多項研究。
今年是我們研究所成立60周年,也是中國農科院實施創新工程的啟動之年,目前,我們的農業環境科研水平在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我們的戰略定位是:成為農業環境科學發現與技術創新的領跑者,我國農業環境學科體系的重要構建者,農業環境技術提供者和國家農業環境保護決策的主要建言者。
農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事關現代農業的前景,事關糧食生產的安全,解決了農業環境問題,糧食增產的潛力將非常大。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致力于農業氣象環境的研究,不斷科技創新,開展國際合作,讓農業氣象科技和農業環境在保障國家糧食生產安全上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讓我們真正建立起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農業發展的模式。
鏈接
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年譜
1995:赤眼蜂應用基礎、工廠化中試生產新工藝及示范區的建立中國蘇云金桿菌殺蟲劑的商品化生產、質量標準化及應用
1998:氣候變化對農業、水文資源、森林及沿海地區海平面的影響及對策2006:微生物農藥發酵新技術新工藝及重要產品規模應用
2009:南方紅壤區旱地的肥力演變、調控技術及產品應用都市型設施園藝栽培模式創新及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
2012:畜禽糞便沼氣處理清潔發展機制方法學和技術開發與應用2013:旱作農業關鍵技術與集成應用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