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黑土地,還未披上“綠衣”,但在車間、大棚里,一株株水稻新苗正綻放著旺盛的生命力。正值春耕春備的關鍵時節,記者跟隨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產業專家團走進龍江大地,探尋黑土稻香背后的科技力量。
技術革新,春耕生產提效率
走進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育秧基地,大棚內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正將一個個透明的秧盤擺放整齊,覆土機正在軌道上來回穿梭,為今年春季的秧苗準備“床鋪”。
“我們現在使用的秧盤叫缽形毯狀秧盤,是我們自主發明的,就是把原本的缽形秧盤和毯狀秧盤結合起來,形成了上毯下缽的結構,同時結合當地情況,選用了性價比更高的軟盤。”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水稻產業專家團成員張玉屏說。這種秧盤集合了兩者的優點,秧苗長在一個個缽體內,每一株的根系不易連結,在插秧過程中就會降低對根系的損傷,根就能扎得更深、長得更壯,從而加快水稻返青、提高成熟率,同時降低漏秧率,節省用種成本。
“我們都說這項技術是‘小發明,大創造’,一個很小的改動就能帶動育秧方式的改革,目前缽形毯狀秧盤每年在黑龍江全省的推廣面積達到3000萬畝,為水稻增產起到了顯著作用。”張玉屏說。
農時不等人,在黑龍江省寶清縣裕源水稻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們同樣在為水稻育秧忙碌著。為了提高稻米品質,合作社近些年開始使用覆膜插秧方式,以起到節水保墑、減肥減藥、提高產量的效果。但面對一眼望不到邊的土地,依靠人工鋪膜插秧不僅費時費力,成本也是個大問題。“今年不一樣了,專家們要教我們使用機械覆膜插秧,這可比人工方便多了!”合作社理事長宋喜超說。據介紹,水稻覆膜種植綠色增效技術可以在水稻移栽時,把覆膜機安裝在高速插秧機上,生物可降解膜掛在覆膜機上,覆膜與機插就能夠同步進行,目前已在全國多地推廣。
2023年初,中國水稻研究所協同院內外科研機構和農業推廣部門組建了水稻產業專家團,共有專家120人,覆蓋全國18個省市,涵蓋水稻育種、栽培與土肥、植保、農機、加工和產業經濟等專業領域,采取“專家團-專家站-地方農業農村部門-涉農實體”的模式開展技術服務。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產區,專家們過來以后,結合當地單季稻種植情況,推廣適宜的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讓好的科技成果在東北轉化落地,服務水稻生產。”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水稻產業專家團成員曹立勇說,“我們做技術服務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因為技術引進后,在實際應用中肯定會出現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就需要持續跟進,為農民提供切實的幫助。”
生態添綠,傳統稻米再升級
“我們這里的大米長在石板上!”黑龍江省寧安市上官地村黨支部書記褚麗娟驕傲地說,她的背后是響水·國際稻米公園,種植著8.5萬畝石板大米。在稻田的截斷面,記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玄武巖石板上是厚約30厘米的腐殖質土層,上面覆蓋著已經被打碎的秸稈。
“這些石板是萬年前火山噴發后形成的,具有較強的吸熱、散熱功能,使得石板地的地溫和水溫比一般稻田高出2-3攝氏度,所以在石板田中就可以種植生長期150天左右的水稻品種。”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孫新功告訴記者,再加上肥沃的腐殖質和鏡泊湖水的灌溉,石板大米擁有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也形成了極佳風味和品質。
傳承了1300余年的石板大米,如何在當下“更上一層樓”,進一步提升市場競爭力?去年,中國水稻研究所與寧安市建立合作,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為導向,通過科技創新讓石板大米的產量更高、品質更優,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今年開春,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農藝師張明明就駐扎在當地,給農戶舉辦培訓班,重點推廣為東北水稻生產量身打造的“法寶”——寒地秸稈全量原位還田緩釋多效綜合技術。
東北稻區氣候寒冷,秸稈腐解速度緩慢,多種因素導致大量的水稻秸稈被遺棄在田間地頭。“我們選取了一種能夠在0-1攝氏度的環境下保持活性、促進秸稈腐解的復合微生物菌肥,在水稻插秧前、返青期和拔節孕穗期施用,再配合其他栽培技術,可以使秸稈在90至120天內的腐解率超過70%。”張明明說,適期施用菌肥還能使稻苗插在稻草上不死苗,加快返青,降低了人工打撈秸稈浮沫及補苗的成本。如此一來,既充分利用了秸稈資源,又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保護寶貴的黑土地,最終提升稻米品質。
想要生產出綠色有機大米,水稻生長發育的每個階段都要發力。今年開始,水稻產業專家團在寧安市逐步推行水稻生產新技術,例如在浸種時使用生物菌劑防治惡苗病,育秧時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出苗生根,在田間管理中用生物防控代替化學防控手段,讓東北優質稻米走上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
智慧賦能,農場管理更省心
“來晚了,我們今年的育秧工作昨天剛結束,現在都是智能化生產,效率可高了!”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七星農場,農業生產部生產辦副主任張華貴笑著對記者說。走進農場的智慧浸種催芽車間,一個個方形的大池子映入眼簾,不久前,有1100噸水稻芽種在這里完成了生產加工的第一步——浸種催芽。“以前我們用水蒸氣催芽至少得9至10天,現在引進了自動化雙氧催芽設備,能統一控制供氧,還能保持水溫恒定,芽種生產兩三天就結束了。”張華貴說,農場里有4個這樣的車間,每個車間有21個浸種池,只需要8天,就能完成農場今年5000噸的催芽任務。
在七星農場,像這樣的“科技范”體現在春耕生產的每個環節。在疊盤暗室出苗車間,一整套現代化生產設備連成了流水線,一沓沓裝有針狀小苗的秧盤正被運往大棚。這里應用的是專家團送來的另一種新技術——疊盤暗室育秧技術。“水稻芽種通過流水線精量播種在秧盤里,一個個疊起來,然后堆放在前面的這個暗室里。”張華貴告訴記者,暗室里的溫度會自動保持在32攝氏度,濕度在90%以上,從芽種到出苗只需要48個小時。
“這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讓秧苗長得更齊更壯、抗逆性增強;另一方面提高了效率,農時就可以提前,以前只能種11或12葉的品種,現在就可以種13葉的,增加水稻產量。”張玉屏說。目前,該技術在建三江分局的應用面積近140萬畝,為建三江智慧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早在2010年,中國水稻研究所就與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分局達成合作,開展稻作新技術研究、試驗與示范、培訓等。水稻產業專家團成立以來,技術與實踐的結合更加緊密,水稻生產智能化的步伐日益加快。2023年11月,七星農場與中國水稻研究所簽訂共建“寒地優質稻作生產”院士團隊工作站協議,進一步加速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提升七星農場農業科技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在建三江濃江農場,“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黑土區水稻毯苗缽苗增齡壯秧培育與智能型機械化栽培關鍵技術”課題正在實施。
到了5月,一株株秧苗就會被送出大棚,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開始新一季的生長,水稻產業專家團將一路“護航”,用科技守護黑土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