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茶葉質量安全,經數十年不懈的監管,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內消費者的需求,還適應了國外標準的要求,出口量和出口額逐年提升。
茶葉質量安全標準全面提高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多次修改茶葉標準。2005年發布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和GB2762-2005《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標準,涉及茶葉中的9個農藥殘留限量和2個污染物。2012年,重新修訂發布了GB2763-2012《食品中農藥最大殘留限量》和GB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涉及茶葉的安全限量指標達到27項,其中農藥殘留限量25項,污染物2項,項目指標是2005年標準的2.5倍。
茶葉管理行業還發布了相關標準,如農業部發布了無公害農產品茶葉檢測目錄,涉及農藥殘留12項、重金屬1項;綠色食品茶葉標準涉及農藥殘留15項、重金屬2項;有機茶標準則要求所有的農藥都不得檢出。為保證生產出符合要求的茶葉產品,還發布了茶葉產地環境條件、茶葉生產技術規程、茶葉加工技術規程、茶葉包裝、運輸和貯藏通則等標準,對茶葉生產、加工、運輸全過程進行規范控制。
目前,我國已制定、發布茶葉相關國家標準(不包括茶葉加工機械)98項,行業標準(含農業、供銷總社等)104項,地方標準近200項,形成了完整的標準體系。而且,我國茶葉質量安全標準在全世界幾個主要產茶國中是要求最高的。
推廣新型植保技術模式
近年來,各茶葉主產地根據茶葉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集成了茶園綠色防控技術,在茶葉產業技術體系的示范縣大面積推廣。
湖北省英山縣實施“空中掛燈(頻振殺蟲燈)、(茶)棚面插板(黃色誘蟲板)、(茶)園內噴生物藥”的措施,每年減少化學農藥使用2~3次,畝年均節省農藥及勞力投入50多元,已創辦綠色防控示范園5個,示范面積4560畝,輻射帶動面積5萬余畝。一些茶葉龍頭企業在推廣綠色防控技術上發揮了帶動作用。如福建安溪八馬茶葉公司在西坪鎮珠洋村的1060畝的老茶園,應用綠色防控技術,茶園防治病蟲害成本下降了50元/畝左右,而且茶葉達到了出口日本甚至部分出口歐盟的要求,成為方圓數萬畝茶園的示范基地。
在茶園集中地區推行統防統治模式。四川嘉竹茶葉公司于2005年組建了全國首家統防統治中心,在浦江縣同心村實施,采用“統防統治中心→片區負責人→統防大隊→茶園管理小組”的四層管理模式。推行“三優兩免一補一返”的激勵措施,即優惠提供農資、優先收購、優價收購;免費為茶農提供技術指導服務;免費為已簽訂單茶農的茶園統一防治病蟲害;對按要求管理茶園的茶農,每畝費用補助20元;公司按茶農手中的“協議茶園質量追溯管理卡”記錄的交售鮮葉量,年底每公斤返利0.1元。這些措施的應用,有效地保證了產品原料的安全性,產品不僅達到日本茶葉衛生標準,而且符合歐盟茶葉農殘要求。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2010年在所轄的9個村和1個專業合作社實施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政府在組織上和經費上提供保障,各村設植保員并落實農藥銷售用房,建立了由各村植保員觀測、茶葉研究所專業技術人員發布、村或農戶集中防治的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防護體系,建立了協議采購農藥,定點購買、統一補助標準、回收農藥包裝的管理方式。
實施全程質量管理
為確保茶葉質量安全,政府不斷加強監管。2000年,農業部開展了茶葉質量安全普查,2009年開始對茶葉質量安全進行例行監測,2011年開始了國家監督抽查以及茶葉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從多層面、多渠道對茶葉質量安全進行以點帶面的管理;各茶葉主產地的政府部門,加強了對茶葉投入品的監管。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茶葉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倒逼出政府在管理高毒高殘留農藥上的高壓勢態,建立了茶葉質量安全的防范機制和預警機制。
實施品牌戰略,提升管理水平。2001年將茶葉納入農業部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開展無公害茶葉基地的建設和產品的認證,發布了無公害茶葉標準;茶葉綠色食品標準在1992年發布;有機茶成為我國第一個有機食品,2001年發布了有機茶系列標準,建立了茶葉全過程控制的管理模式。近幾年,開展了茶葉標準園的建設,已在全國建設了50個茶葉標準化基地縣。茶葉產業還在積極推動良好農業規范(GAP)和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我國茶葉質量安全的管理水平。
(作者:劉新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 農業部茶葉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