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農業科技是構建民心相通的重要載體。”近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主辦的“國際農業科技發展峰會”在京舉行,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在主旨報告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外交場合中強調:“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農業發展是民生之本,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科技合作,互幫互助、互利互惠,以科技帶動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民心相通”。
盡管中國農科院的國際合作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大成就,但吳孔明強調,距離創建“世界一流科研院所”仍然任重而道遠。中國農業科學院將繼續貫徹創新驅動發展理念,不斷推動科技創新對農業發展的促進作用,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
引領農業科技國際合作
與83個國家和地區、38個國際組織、7個跨國公司、蓋茨基金會等建立合作關系,正式簽訂82份科技合作協議。
13個國外機構在中國農科院設立駐華辦事處。
與美國、加拿大、日本、荷蘭、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科研院所,與國際水稻研究所等CGIAR體系研究所共建聯合實驗室/聯合研究中心62個。
在巴西、比利時、澳大利亞和哈薩克斯坦建立4個海外聯合實驗室。
擁有FAO和OIE參考實驗室6個。
近年來,共申請各類國際合作項目2000多項,爭取國際合作總經費超過15億元。
這一組數據,體現了中國農科院60年來在國際合作中發揮的牽頭作用:成為中國的國際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科技國際合作與交流中心和國際農業科研人才培養高地。
不僅自身在國際合作中沖鋒陷陣,而且中國農科院帶領全國農業科研領域參與國際農業科技合作。
吳孔明介紹,中國農科院受農業部授權,負責全國與CGIAR的合作;完成“國際馬鈴薯中心亞太中心(CCCAP)東道國協議”的簽署以及CCCAP基建方案的調整與磋商工作;牽頭中歐農業技術工作組,牽頭組織國內單位與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的“食品、農業和生物技術領域項目”對接;承擔APEC農業技術合作工作組牽頭人,積極協調亞太地區農業科技領域合作與交流,為促進亞太經合組織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牽頭組織全國農科院系統外事工作協作網建設,推動了全國農科系統外事工作的發展;牽頭中非“10+10”農業科研機構合作機制建設;協調國內單位與13個國外機構辦事處合作,當前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已覆蓋到全國20多個省(區、市),項目總數達250多項。
其中,中國農科院組織實施了蓋茨基金會“綠色超級稻項目”,在亞洲和非洲15個目標國家推廣超級稻,三期項目經費超過4100萬美元,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國際農業科技合作項目。
近年來,通過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農科院對外影響力顯著提升。雜交水稻在越南、老撾、菲律賓等國試種成功;馬傳貧疫苗在古巴成功應用;禽流感疫苗在越南、埃及等亞非國家成功應用;援建越南種子加工機械生產工廠;21期國際沼氣技術培訓班,為89個國家培訓沼氣技術人員587人次;實施援安哥拉農業發展規劃項目,參加莫桑比克、利比里亞等國家的中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籌建工作;為非洲近20個國家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培訓學員200多人。
用高效合作應對全球挑戰
當前,全球性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農業可持續發展壓力加大,國際農產品貿易競爭加劇,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現代生物技術發展勢頭迅猛,農產品質量安全越來越受到關注,資源節約型農業科技創新得到重視……吳孔明指出,上述這些都是影響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全球性發展新趨勢。
而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著保障糧食持續增產難度加大、農業資源環境硬約束趨緊、農產品進口對國內市場沖擊加劇、城鎮化進程加快帶來新挑戰的種種難題。
吳孔明指出,為了應對上述挑戰,開展高效的國際合作是促進農業創新發展的關鍵手段。中國農科院將秉承合作、發展和共贏根本原則,完善農業科技全球戰略伙伴合作機制,加強與國際科研計劃對接,組織發起國際重大農業科技合作行動計劃,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業全領域合作對接,強化農業技術“引進來”和“走出去”,重點圍繞保障農產品安全供給、農業綠色生產和生態安全,多渠道開展能力建設,打造高水平國際化人才隊伍。
其具體舉措在于,首先,依靠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服務產業重大科技需求,躍居世界農業科技高端。進一步優化學科集群和學科領域,建設一批世界級科研中心、國家科研中心,打造一批高國際影響力創新團隊、行業特色團隊、國內領先團隊,并優化科研運行管理模式,建立多層次協同創新體系。
其次,成立中國農科院海外農業研究中心,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農業發展。
最后,建設中國農科院西部研究中心,搭建中亞合作橋頭堡,開展與我國西部地區以及中亞地區旱地農業技術合作,使之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農業科技成果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