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并強調要“保護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積極性”。不過,怎樣才能讓糧食生產者,尤其是主糧的生產者,獲得更多增值收益呢?為此,全國兩會期間,新京報記者專訪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錢前。
錢前建議,要加強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類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大力推動農民增收和糧食產業競爭力提升,“比如大家都知道東北大米好吃,但除了五常大米,東北還有大量優質大米,卻沒有形成好品牌”。
錢前認為,要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為核心,推動農業生產的綠色發展和科技創新,全面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并加強品牌農業的打造。讓真正的好產品賣上好價格,才能讓農民獲得更多收入。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錢前。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東北不是只有“五常大米”
新京報:為何你會關注糧食的品牌建設?
錢前:過去幾十年中,我國糧食生產取得了穩步發展,但在農業品牌建設,特別是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農產品品牌建設,以及提升產品附加值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當前提到農業品牌建設,大家想到的多是經濟作物,沒有把糧食類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大家都知道東北大米好吃,但除了五常大米,東北還有大量優質大米,卻并沒有形成好品牌、賣出好價錢,種糧農民沒有獲得更高的收益。
目前,我國水稻、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種植面積占我國糧食總播種面積的八成以上,糧食類農產品的品牌建設與農民增收息息相關。但在建立有效品牌戰略和營銷渠道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相應也有巨大的增收潛力。因此,迫切需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類農產品品牌建設,大力推動農民增收和糧食產業競爭力提升。
新京報:糧食品牌的建設,有哪些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錢前:糧食類農產品的品牌建設,是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產增收的關鍵環節,要在政策體系、市場推廣、綠色發展理念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在全球競爭中提升我國糧食類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民從中獲得實質性增收。
許多企業雖然有所嘗試,但由于缺乏強有力的市場營銷體系和標準化體系,品牌推廣效果不顯著。再如知識產權的保護問題,知識產權保護的水平是影響我國糧食產品競爭力的關鍵因素,更加完善的保護才能讓品牌越做越好,還可以形成示范效益,讓更多農業企業愿意下大力氣研發培育更優質的產品,發揮優質糧食產品助農增收的效果。相反,如果保護力度不夠,會造成已有品牌的利益受影響,進而影響種糧農民的收益。
實現主糧的“土特產”價值
新京報:我國各地都有特色農產品,許多農產品已經形成了較好的品牌,糧食方面是否也是如此?
錢前:我國糧食類農產品多樣且富有地域特色,但大部分仍局限于傳統銷售渠道,品牌市場推廣難度較大。以大米為例,有的地方品牌具備優質稻米品質和歷史文化背景,但在互聯網時代的電商平臺上,無法完全實現線上線下聯動,品牌推廣力度和效果也難以達到預期,仍然面臨競爭難題。
新京報:地域特色的糧食產品,你認為主要的特點是什么?怎樣發揮它們的特點?
錢前:許多有地方特色的糧食,都和傳統的農耕模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一個地方的人們在長期種植和選擇中,逐漸形成的優質“土特產”。
《“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指出,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推動農業綠色轉型,提升綠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目前許多地方的糧食類農產品生產,仍然缺乏技術支持和綠色認證體系,在生產理念上尚未及時轉型,沒有在市場上充分展現其附加值。
新京報:怎樣改變這一現狀?
錢前:科技創新依然是制約糧食類農產品品牌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與國際農業品牌巨頭相比,我國在研發投入、技術深度、產業規模、品牌影響力和全球化布局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以生物育種為例,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農業科技的創新速度和應用推廣還需加快,許多地方特色作物仍使用傳統技術種植,難以實現品種創新升級。
科技創新是提升品牌價值的關鍵引擎
新京報:為什么說科技是農產品品牌建設的重要力量?
錢前:全球農業競爭的核心之一是質量競爭,而好的農產品必須要有好的品牌、技術創新和市場認知。回顧全球農業發展史,每一項技術突破都直接推動了農業品牌的興起。例如,生物育種技術的應用帶來了全球大宗農作物的產業化,而精準農業和智能化生產的興起,則幫助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所以說,提升糧食類農產品品牌競爭力,關鍵在于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已成為提升品牌價值的關鍵引擎。只有通過科技創新,產品的檔次才上得去,產業鏈條才能延伸,品牌建設才有可靠的依托。科技創新不僅提升了糧食類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還可以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新京報:有沒有科技直接改變糧食生產效益的案例?
錢前:這樣的例子很多。例如,農科院作科所依托國家種質庫,對數千份國內外燕麥種質資源進行精準品質鑒定,歷經10年育種,選育出降脂燕麥特用品種G5,并以此為基礎打造“世壯”品牌,問世后成為“網紅食品”。此外,降糖、降脂等專用型水稻、小麥、雜糧的創新研發也在陸續開展。科技創新既是品牌建設的核心動力,也是貫穿從品種研發到市場化全鏈條的關鍵路徑。
讓創新貫穿產業,重塑產業鏈
新京報:在全產業鏈貫穿科技創新與品牌打造,有什么較好的做法嗎?
錢前:近年來,我國已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技術創新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在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推動農民增產增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例如,隆平高科依托在雜交水稻育種上的技術突破,不僅大幅提升了水稻的產量和品質,還成功打造了“隆平優質稻”這一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品牌。
新京報:在你個人的經歷中,是否有過類似的嘗試?
錢前:2018年,我當時所在的中國農科院中國水稻研究所,開始結對幫扶浙江省仙居縣楊豐山村,村里有一片廣袤的古越梯田,以前產出的優質水稻遠近聞名,但隨著社會發展,當地的梯田和水稻越來越少,村莊也逐漸空心化。
我們調查土壤氣候、作物種類,在楊豐山建設了新品種篩選基地,引入適合當地的良種,改良本地品種,幫助村里建立合作社,調整種植結構,完善產業鏈條,利用冬閑季節種植油菜,打造梯田農耕文化景觀,建設梯田博物館,發展起旅游業,為村里創造新的收入來源。當地政府也付出了巨大努力,一條直通山頂的公路在短時間內建成。
2024年,楊豐山大米銷售價13元每斤,且供不應求,當地引種的優質水稻成為了知名品牌。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以科技為基礎,全鏈條打造糧食品牌的過程。
加強品牌保護,嚴打假冒產品
新京報:今年全國兩會上,你在糧食品牌建設方面帶來了哪些建議?
錢前:推動糧食品牌建設,需要國家層面在政策制定、資金投入、技術支持、市場引導等方面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優化品牌發展環境,實現糧食品牌建設與農民增產增收的有效銜接,提升競爭力,幫助地方品牌走向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建議國家加大對糧食類農產品品牌建設的政策支持,特別是為地方特色農產品打造成全國性品牌提供更多保障。還應進一步強化市場導向,鼓勵各地區根據本地特色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品牌策略。加強政策和資金精準落地,完善從品牌創建、認證、營銷到流通的全鏈條支持。
同時,主糧等糧食類農產品品牌建設不僅依賴于產品質量提升,還需要強有力的市場推廣和渠道建設。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強對糧食類農產品品牌的市場引導,鼓勵并支持農業企業開展品牌推廣活動,搭建跨區域、跨國界的營銷平臺。積極推動糧食類農產品品牌與國際市場對接,推動我國糧食類農產品品牌走向世界。
此外,還需加強電商平臺與地方特色農業的深度合作,拓寬銷售渠道,提升品牌的市場滲透力。
新京報:你認為,還有哪些領域需要國家力量?
錢前:糧食類農產品品牌的競爭力源于產品的核心價值與品質。因此,技術創新是品牌建設的重要支撐。建議針對產品質量提升、綠色生產技術、智能化生產管理等,加大對農業企業在創新方面的資金支持和技術培訓。通過國家專項資金和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鼓勵農業企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糧食品牌向高質量、高附加值方向轉型。
同時,需要優化品牌發展的外部環境,加強品牌知識產權保護。建議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及相關法律法規,顯著提高侵權成本,嚴打假冒偽劣產品,建立企業—消費者權益聯動保障機制,破除地方保護主義,構建全國統一的公平競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