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
大國強農向新行
近年來,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內蒙古宇生樂谷豐現代農業產業園久和數智植物工廠以現代智慧農業為發展方向,通過采用數智化環控等先進技術,對果蔬產品生長環境精準控制,實現品質和產量雙提升。圖為2月26日,工人在進行生產管理。
浙江嘉善鉿科農業產業園基地通過全自動的循環生產,實現從播種、育苗、移栽、種植全鏈條數字化、智能化控制,實現周年化無間斷的蔬菜供應。圖為3月7日,工人們在培育、收割生菜。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江蘇要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等方面持續用力,在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和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上多辦實事,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不久前,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細化部署今后一段時間鄉村全面振興重點工作。如何理解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意義?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
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記者: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什么?
張合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農村改革著墨多、篇幅大、地位重,凸顯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2025年“三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央一號文件將“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寫入標題,顯示深化改革的堅定信心和決心。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著眼于農民與土地關系更穩固、增收途徑更多、上學看病養老更有保障,著眼于農業農村科技、冷鏈物流體系、縣域經濟等領域釋放新紅利。深化農村改革方向,直擊根本問題,改革的主線、底線、紅線更加清晰。深入貫徹中央一號文件,要靠改革破解發展動力不足難題,破解收入、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城鄉差距難題,破除因初次分配比重較低導致的農業農村經濟循環壁壘,破解種糧務工就業群體發展機會不均難題。要靠改革夯實小農戶同步進入現代化的體制機制,構建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的制度體系。
杜志雄:農村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有效推進,是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農業農村基礎的重要推動力。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農村改革需要把握好深化農村改革的理論邏輯與現實價值,明確關鍵問題與重點任務,緊緊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的總體目標,找準戰略定位和主攻方向。農村改革是一個綜合工程,要按照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改革原則全面推進;要堅持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相統一,通過重點突破來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要始終尊重和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改革中的主體作用,保障農民在土地、資源分配和產業發展中的切身利益,賦予農民更多的改革自主權,提升其在參與改革過程中的獲得感與積極性。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當前抓好“三農”工作的關鍵之舉,也是我國實現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答題
記者: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傳遞出哪些鮮明信號?
張合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并作出全面部署。今年中央一號文件落實全會精神,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標志著新質生產力將由新興領域拓展布局到農業這個傳統產業。農業是新技術應用的重要場景,要發揮農業對各類科技要素的集聚作用,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形成一批創新和應用主體。緊抓種業這個關鍵,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要面向未來,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
杜志雄: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當前抓好“三農”工作的關鍵之舉,也是我國實現從農業大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必答題。農業新質生產力對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戰略作用。
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的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這種潛力對中國經濟增長具有支撐和促進作用。從產業視角看,這種潛力能促進主要農產品穩定增長、生產者收入持續提高、農業綠色發展水平提升、農民工失業率下降和鄉村文旅產業合理增長等。從發展目標看,鄉村產業發展還應保持與資源稟賦相匹配、與市場需求相適應以及與農民增收相協調的產業體系特征。因此,需要盡快加快技術擴散、擴大市場邊界、降低生產成本,促進鄉村保持長期的景氣增長,讓鄉村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更加穩固。
記者:農業新質生產力有哪些新內涵?新質生產力如何引領中國農業農村的發展?
杜志雄:農業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是比較豐富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等,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找準了突破口。
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要強化科技創新與農村改革的統籌協同,促進先進農業技術、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化設備推廣應用,實現農業機械化和信息化的轉型升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組織編撰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4》,尤為關注以新質生產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新質生產力,在農業農村領域滲透融合,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水平,為破解創新驅動不足和體制機制障礙提供新途徑。鄉村全面振興本身也是新質生產力的內源動力,其穩步推進可以為新質生產力提供高素質勞動力,為新質生產力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供市場空間。
張合成: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質量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必須把握的目標特征。一是高科技,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重大科技創新為引領,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管理和制度層面,形成高科技的生產力;二是高效能,表現為創新活躍、技術密集、價值高端和前景廣闊,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形成高效能的生產力;三是高質量,表現為高品質、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環保性的產品和服務。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瞄準“四新”,即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和新措施。一是以新技術突破戰略科技制高點。當前,農業領域圍繞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納米技術和生物質能源技術等前沿領域科技的競爭空前激烈,需要我們發展新技術,占據戰略科技制高點。二是以新產業推動農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以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突破自然條件限制、拓展農業生產空間為主攻方向。三是以新模式推動形成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建立符合新質生產力特點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產業和布局模式。完善現代化生產模式,重點推進設施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發展現代產業模式,重點在于延伸產業鏈、貫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發展現代經營模式,重點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四是以新措施推動新質生產力落地實踐。瞄準催生新質生產力關鍵因素,發展高素質農戶與企業,推進技術革命性變革與應用,創新要素與資源配置方式,重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體制機制。
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以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記者: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如何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杜志雄: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立足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進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農民現代化和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引擎,以新質生產力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與發展需要有新質生產要素的投入,而新興數字技術正是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產要素的重要構成部分。數字技術具有較強的滲透性特征,可助力鄉村各類生產要素跨區域跨層級流動和重組配置。如以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在鄉村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滲透,可帶動其它先進農業技術與生產工藝的擴散,重塑鄉村產業的生產與組織模式,激發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活力,優化鄉村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的配置和組合,并提高鄉村產業發展規劃的科學性,賦能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與發展,特別是在農業中真正應用,離不開應用主體。農業生產主體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應用主體,通過引進農創客、培育農業新主體等,形成一大批能夠充分運用農業新質生產力的主體隊伍,有助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突破,有利于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應用。
張合成:農業產業的特殊規律決定了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特殊要求。這也是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需要因地制宜的原因所在。新質生產力理論指導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包括:
一是強化國家農業創新體系。我國建立了完整有效的農業科研、農業教育、農業推廣三大體系,農業科研機構與農業教育、技術推廣等部門形成科教興農的強大合力。要堅持耐心培養農技推廣隊伍,重新打通科技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堵點。
二是創新農業科技資源配置。有關部門要科學把握農業科技的季節性、公共性、基礎性、長期性、生命屬性與規律性,尊重科學研究的規律和特點。
三是培育高素質農戶與企業。立足“大國小農”,培育高素質農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
四是深化改革,催生先進生產關系。重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綠色發展、科技興農、共同富裕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