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自治區科協)主辦、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簡稱中棉所)承辦的新疆植棉模式研究與應用研討會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專家認為,“寬早優”植棉模式是新疆植棉模式的一場重要變革,符合當前新疆機采棉產業發展需求,對新疆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貢獻;同時,專家指出應進一步闡述“寬早優”植棉技術的適應性機理,更深層次凝練技術創新點,更深入研究“寬早優”植棉模式適宜品種的選擇、適宜棉區的劃分、高產高效的生理生化及微生態機理。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黨委副書記高雷表示,新疆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高質量發展,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全院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投身科技援疆主戰場,與疆內科學家一起致力于解決棉花生產上的問題。“寬早優”植棉模式是對新疆傳統植棉模式的一次創新,疆內外科學家應加強協作,深入研究“寬早優”植棉模式綠色、高質、高產、高效的內在機理,為新疆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
中棉所副所長、棉花綠色增產增效創新團隊資深首席張西嶺主要從技術研發背景、創新方法及創新內容、技術先進性比較、知識產權與階段性成果、推廣應用與經濟社會效益,以及下一步工作計劃等六個方面對“寬早優”植棉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進行了系統的介紹。
自治區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光強提出,一是希望專家將親身實踐、研究和真知灼見在新疆棉花“寬早優”植棉新技術中進一步總結應用。二是“寬早優”植棉模式應突出成本和質量優勢,要規避風險因素。三是新疆棉區要進一步研究精準區劃,在不同區域、不同氣候條件區別對待,全面推廣應用。四是在技術推廣的途徑上要轉變觀念,從行政推動向市場運作方面轉型升級。五是要將專家的科研成果和專利技術深度融合在一起,進一步完善新疆棉花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據介紹,“寬早優”植棉模式是對新疆傳統“矮密早”植棉模式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基于“降密、拓寬、增高、促早、提質”的技術創新和調整,通過“拓寬行距、降密度、壯植株、增株高”創建高光效群體結構,促進棉花早發早熟和集中成熟,成為實現棉花高產、優質、高效的新模式,是新疆植棉模式的一次重大變革。“寬早優”植棉技術于2021年和2022年連續兩年被列為農業農村部農業主推技術,2021-2023年連續三年被列為新疆博州主推技術、2021-2022年連續兩年被列為新疆昌吉州主推技術。截至目前,已累計示范推廣4117萬畝,新增植棉效益224.4億元。
自治區科協、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新疆農業科學院、新疆農墾科學院、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石河子大學、新疆師范大學、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農業科學研究所、新疆疆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中棉所、西部中心等單位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出席了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