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加強有機產品生產保障體系關鍵技術研究和推廣
中國有機農業起步晚,2017年中國有機種植438.3萬公頃,產量1279.6萬噸,種植面積全球第三;有機產品市場銷售額600億元,全球第四;現有有機認證機構77個,越來越多的企業、合作社、個體農戶進入有機產品生產領域。截至2017年底,共有11835家企業獲有機產品認證證書18330張,相比2016年頒證增長率17.3 %。雖發展較快,但與世界人均消費82元、瑞士人均2185元、丹麥人均2109元相比,中國的人均消費僅38元,消費動力嚴重不足。總體上,中國有機農業還處于初級水平。
王靜委員指出,制約中國有機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優質的生產環境難以尋覓、土壤肥力不足、抗病優質種源缺乏、生產技術支撐薄弱、有機產品證后監管乏力、產品公信力不足等。
針對上述我國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王靜委員提出建議:
一、改變傳統的種養殖模式,建立科學的生產方式。鼓勵輪作、套作、間作、種養結合等多種生產方式,增加農田生態系統內的物種豐富度;推行有機肥、生物肥料和天然礦物肥料等多種營養復合供給方式,提高土壤肥力,重點解決有機生產產量低、質量差的問題。
二、加強有機產品生產保障體系關鍵技術研究和推廣。重視優良種質資源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研發和推廣使用,特別是要重視高效有機農業投入品的研發,改善無優良種可選、無高效肥可施、無“良藥”可用的尷尬局面,既要從源頭也要在生產過程中控制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也為因技術缺乏導致產品結構失衡提供解決方案,更為有機農業高效高質量發展提供關鍵技術支撐。
三、嚴格把關認證標準,建立符合國情的證后監管制度。為提升品牌價值、防止假冒偽劣、讓消費者信任,除嚴格把關選擇優質生產環境、申請材料、生產過程記錄等例行程序外,建議采取與國際上差異化的做法,即建立有機產品證后多頻次抽查,實行從有機投入品、生產過程到終產品的全過程最嚴監管。
四、鼓勵成立有機農業研究機構,問診把脈有機農業生產。由行業協會或專業研究機構組織牽頭,在充分分析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優勢及制約因素基礎上,明確提出我國有機農業的戰略導向和規劃布局,指導有機產品科學生產;加速培養有機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利用好“互聯網+”技術,建立連接有機產品生產、銷售、消費完整渠道的追溯體系,確保有機產品健康發展。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