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智慧農業團隊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團隊篩選出的可行方案,可以低成本實現提升糧食產量、降低環境成本,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資源保護與循環利用》上。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科技和管理投入,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這需要大量資金以及長期的監管維護,相關成效還面臨著諸多不確定性。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孫晶介紹,本研究在全程耦合框架(一種綜合性的方法,用于揭示世界各地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復雜性)下,全面評估我國糧食生產的自給率、供給率(含大豆進口)以及相應的碳、水足跡等環境成本;系統評估糧食生產、環境成本在不同經營主體(農戶、國有農場)、不同種植規模中的不確定性。
研究團隊通過深入研究不同糧食生產、不同環境成本的差異性和不確定性,提出不同經營主體在不同情景下的最佳解決方案或最佳組合,這些組合可以降低碳足跡、水足跡和經濟成本,“實現糧食自給率從92%提升至119%,供給率從95%提升至123%,碳足跡減少28%,水足跡減少20%,環境經濟成本減少21%(約16億美元),聯合國可持續性SDG(可持續發展目標)得分排名從全球57位提升至49位。”孫晶表示,同時,其他情景(種植規模、貿易爭端等)對于糧食生產、環境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論文通訊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吳文斌表示,本研究篩選的方法和手段均是建立在糧食生產貿易中現有的差異和不確定性的合理利用之上,切實可行、成本低廉,可以作為現行科技與管理手段的重要補充,共同推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